揭示人物命运内在成因的佳作

2009-12-21 10:00王立群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良韩信项羽

作者简介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谈到司马迁的《史记》,中国老百姓无人不知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文学名著。但是,人们在具体分析《史记》的文学成就之时,却未必能深入了解这部文学名著不仅是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而且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内在成因,这才是《史记》写人物的最伟大之处。《史记·项羽本纪》就是充分体现司马迁伟大文学成就的典范之作。项羽是秦亡汉兴之际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破釜沉舟,围歼秦军精锐的长城军团,又一鼓作气歼灭了章邯军团,彻底摧毁了大秦帝国赖以生存的全部有生力量,决定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命运;他快巨鹿之战胜利之威,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关中,震慑刘邦,大封天下十八诸侯王,成为秦亡汉兴之际掌控天下形势的关键人物。但是,这么一位威震天下的灭秦英雄,最终却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千载而下,令人扼腕长叹。为什么这么一位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将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了呢?《史记-项羽本纪》揭示了这位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的两大内在成因:政治幼稚与军事被动。项羽的失败首先是政治上的幼稚无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造反者谁要搞不清这个大是大非才是真正的大笑话。大秦帝国未亡之时,秦帝国就是所有反秦武装的共同敌人,无论是项羽,无论是刘邦,无论是天下其他反秦武装,没有人在这个问题犯错误:因为你只要一举义旗,章邯军团一定会收拾你!不由得你不反秦。此时的刘邦、项羽毫无悬念的是并肩作战的友军。但是,刘邦一人关,秦王子婴一出降,大秦帝国画上了句号,刘邦、项羽的关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志变敌我。这个历史性变化谁认识得早谁就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权。刘邦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入关之后率先派人把守函谷关,拒绝项羽联军入关。项羽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刘邦守住函谷关不让他人关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手下曹无伤告密后他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下令第二天武力解决刘邦集团的命令时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项伯夜入敌营他未追究,项伯一劝他“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便立即下令撤销追杀令,刘邦与项羽在鸿门的一番甜言蜜语让他立即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同志”,竟然以曹无伤为由推脱自己下达诛杀令的责任,所以,鸿门宴上他始终不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不懂樊哙闯帐是为刘邦解围而来,竟然欣赏樊哙的勇武,高呼“壮士”,刘邦逃席他毫无觉察,刘邦献礼他欣然接受。这一切都说明了项羽的政治无知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项羽的政治幼稚还远远不止此。放弃关中而建都彭城,理由只有一条:晚上穿新衣谁能看见?只有衣锦还乡才能显摆自己。关中是形胜之地,刘邦后来建都关中,关中成了刘邦不败的根据地,项羽却一走了之,只封了三位秦帝国的降将镇守关中,以为这样便可以阻挡刘邦入关。结果,关中很快落人刘邦之手,三秦王除章邯还坚守了十个月之外,其余二位是一触即降。轻视齐地田氏,不分封反秦有功的田荣为诸侯王是项羽大分封的一大败笔。大封诸侯之后,田荣率先反叛,天下大乱自此始。田荣被杀之后齐地反叛势力已经瓦解,但是项羽却坚持对齐地施行武力镇压,结果,田荣之弟田横利用了齐地百姓的强烈不满,乘机起兵反项,致使项羽兵困齐地,无法脱身。刘邦利用此良机力并三秦。平定三秦,刘邦已经坐大,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但刘邦仍要写信欺骗项羽,说自己只要关中王,不会兵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此时还敢用这种低级谎言欺骗项羽,只能说明刘邦早已看透了项羽政治上的幼稚糊涂。杀义帝更是项羽政治上一大败笔。义帝之立,在反秦初起之时尚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之后,义帝的存在已经成为项羽称王天下的绊脚石,但是,如何处理义帝却是一大敏感问题。此人虽有害,但杀此人却只能给对手以政治借口。项羽不知杀义帝之巨害,轻杀义帝,成就了刘邦为义帝讨伐项羽的正义。项羽的政治幼稚使他一错再错,终铸败局。项羽是一尊战神,他的崛起缘于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歼灭了大秦帝国的长城军团与章邯军团,彭城之战更以三万之众打败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刘邦丢盔卸甲,狼狈至极,不但丢了老爸、老婆、老兄,而且,儿子、女儿,连自己都是侥幸脱身。五十四万大军啊,项羽只用了三万精兵,这是力量多么悬殊的一仗?但项羽胜了,刘邦败了,当然,刘邦败得不服,他要败中求胜。从此,刘、项两大集团的军事斗争成了决定二人生死存亡的关键。论武功,项羽叱咤风云,一声喝退千军万马,刘邦自是不在话下。所以,广武对阵,项羽要求与刘邦生死对决,刘邦连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为什么?打不过项羽呗。但是,刘邦决非庸才,他的战略决策远胜项羽。所以,项羽最终的失败败在刘邦的夺命三招上:统一战线,攻其必救,战略包围。在中国军事史上刘邦虽然不是统一战线的发明者,但他是统一战线的杰出执行者。统一战线的实质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彭城大败之后,刘邦第一个向张良提出,要把关东之地拱手用来封赏可以联合打败项羽之人,要求张良向他推荐可以受赏的军事奇才。刘邦这一手高明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要拿天下与人共享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他听说吕不韦可以让自己回国执政为秦王,立即许诺:如得天下,愿与吕不韦共享之。这个条件太优厚了,因此,对天下英雄的杀伤力极大。所以,吕不韦才散千金助异人回国为太子,最终成为秦王。刘邦是第二个提出这一方略的大政治家,它显示出了刘邦的大智慧。张良说,天下军事奇才只有三人,一是韩信,二是彭越,三是黥布。此时韩信已在刘邦麾下,彭越无归属,黥布为项羽手下悍将。刘邦断然决定,策反黥布,重用彭越。黥布善战已在反秦斗争中声名远播,项羽手下惟一封侯的就是九江王黥布,张良推荐黥布,自是不奇,关键是策反黥布殊非易事。彭越此时仅拥兵万余,又无显赫的战功,尚不为人所知,项羽大封天下十八诸侯王时也没有注意到彭越当为上将,惟独张良早已知彭越为良将。刘邦的大智慧在于他看到自己一人难以战胜项羽,所以愿意与天下英雄联手同灭项羽,共享天下(实际上一旦项羽为刘邦所灭,事情就是另一回事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雄睨天下的项羽却没有这等智慧,他不但未发现军事奇才彭越,连自己麾下的军事奇才黥布也未能笼络住,最终被刘邦成功策反。刘、项两大集团在今河南荥阳对峙了二十八个月。这二十八个月中,项羽两次攻下军事重镇成皋。但又两次丢失成皋,原因都是彭越所为,可见彭越对项羽的军事威胁多大。彭越为什么能两次帮助刘邦夺回成皋呢?因为彭越打击的是项羽必救之地——粮道。项羽的大本营在今江苏徐州(彭城),战争地在今河南荥阳,彭越驻守的是今河南濮阳一带,彭越在汉王三年、汉王四年两次断项羽粮道,迫使项羽东归打通粮道,刘邦趁机两夺成皋。汉王五年,项羽败退,彭越夺得粮食“十余万斛”送给刘邦,大大缓解了刘邦军粮不足之困。楚汉战争中项羽受累最大的是粮道屡屡不通,军中无粮,军心不稳,所以楚汉战争中对刘邦帮助最大的是彭越。至于韩信,他是整个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但在项羽手下默默无闻,后得刘邦重用,在楚汉战争中经营黄河以北,灭魏、取代、破赵、胁燕、亡齐,占领了整个黄河以北,特别是破赵、亡齐,最为关键。韩信破赵之后,手下精兵悉数为刚刚败得一塌糊涂的刘邦所带走,刘邦声势重新大振,如果没有韩信的精兵,刘邦此时已无资本与项羽豪赌了。亡齐之后,韩信拥兵三十万,刘邦手下二十万,项羽由于派龙且东伐齐而遭惨败,手下仅有十万军队。如果韩信中立,天下必然三分。如果韩信帮助刘、项二人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必败无疑。最终,韩信选择了刘邦,项羽兵败自刎。因为此时刘邦已经从北(韩信之军)、西(刘邦之军)、南(黥布之军)三面合围项羽,项羽最终失败是败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因此,统一战线、攻其必救、战备包围三招致项羽于死地,实质是重用了三个军事家:韩信、彭越、黥布。刘邦和他们的结盟,最终消灭了强大的对手项羽。项羽败亡的两大原因,即政治幼稚与军事被动,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们读《史记·项羽本纪》不仅看到了战功赫赫的英雄项羽,也看到了兵败自刎的项羽,他的胜利,他的失败,都历历在目,令后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不是一般的史学家所能及者,但是,司马迁却写得非常漂亮。既有一唱三叹的精彩之笔,又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幼稚糊涂。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终却走到这么一种结局,岂非令人深思?责任编辑王虹艳

猜你喜欢
张良韩信项羽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张良拾鞋
韩信“背水阵”再探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