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志全
摘要:改革开放为孔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理论环境。30年来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孔子的“音乐美学、文学与修辞美学、社会伦理美学、审美教育、内涵与外延”等5个视角;它经历了“批判→部分肯定→全盘肯定→颂扬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等4个发展阶段;对其美学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儒家美学奠基人之论连。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视角历程未来趋势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影响中华文明2500多年的历史名人,自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早期人物王国维开始,孔子就受到美学界的高度关注,鲁迅早年就曾评价过孔子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来,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好评甚多;但随后的“文化大革命”10年,对孔子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配合“批林批孔”等政治任务,谩骂之语非常狠毒,仅1973年至1974年间,就有70多本著作批判孔子,其中批判其文艺思想的有《彻底批判孔子的反动文艺观》,里面就有对孔子美学思想属于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定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迎来了孔子美学研究的繁荣兴旺,随后的30年来,出现了邓承奇的美学专著《孔子与中国美学》(齐鲁书社,1995年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2006届文艺学专业张明的博士论文《论孔子的“仁”境之美》,涉及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有江文也的《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孔子美学”为题名展开研究的学术论文有100余篇。不过,这些文章主要的思想观点只是复述并细化20世纪70年代末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以及20世纪80年代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年版)、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论述,自身并无多少新意。
改革开放为孔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理论环境
改革开放给国人遭受禁锢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解放,人们不再热衷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探讨问题时注意运用辩证的眼光,既看到其不足,又能发现其闪光点。因此,对待孔子的美学思想,大家普遍认为,第一,孔子应该值得肯定,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以及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值得后人赞颂与借鉴;第二,孔子谈论“美”不只是剥削阶级的审美享乐[有人认为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论语·乡党第十》)是剥削阶级的审蔓享乐],他代表的是平民百姓的审美思想;第三,孔子很注重美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即要求每个平民百姓都要懂得在诗书礼乐中得到审美熏陶,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格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则提出人格审美境界修炼的具体路径;第四。孔子能举重若轻地把握美的本质,诸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里仁为美、思无邪”等审美范畴的提出,就把中国美学的最初脉络给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主要视角
30年来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文章主要视角有五:第一,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部分的论文特别集中丰富;第二,研究孔子的文学与修辞美学思想;第三,研究孔子的社会伦理美学思想;第四,研究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第五,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方面的论文有近20篇。其中,邓东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点》认为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都根植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主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思无邪”是一个动态的荡涤情怀、纯化情感的审美境界生成过程,道德自制的理性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兆森的《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则较早地提出了“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则是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全华的《浅谈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则认为“札乐、中庸、美善合一”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研究孔子的文艺与修辞美学思想。胡敬君的《孔子文艺美学思想发微》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萌生时期的产物,具有开拓性意义,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其一,重视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其三,提出了早期的形象理论;其四,确立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扬清的《试论孔子的修辞美学思想》认为,孔子的修辞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表达工具),二是修辞的审美标准(文质彬彬)。
研究孔子的社会伦理美学思想。廖瑜的《从(论语>管窥孔子思想中的社会美学》认为孔子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李文秋的《儒家审美的基石——孔子人格美学思想述要》认为,孔子的人格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向,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
研究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其中,樊宁的《从孔子的美学思想看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刘慧的《论孔子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教育功能》的观点很接近,他们都认为“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而“游于艺”则是“仁学”的最高境界。杨斌、范玲玲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邢泽静的《孔子美学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安宝珍的《从孔子的美学思想谈如何实施中小学美育》等文章是孔子美育思想在各级学校中具体运用的理论拓展,主要探讨孔子关于《诗》的“兴、观、群、怨”思想和“文质彬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五美;里仁为美;为仁由己”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研究孔子蔓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从内涵方面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文章主要有3种类型:(1)王龙的《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简论》、王庆生的《孔子“中和”美学思想》、席忍学的《和:孔子美学思想的精髓》近似地认为和(中和、中庸)是孔子美学思想之精髓或日理想。(2)齐爱军、孙占奎的《乐教而非诗教的人生之境艺术观——孔子美学思想再思考》认为:第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第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
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第三,孔子美学思想包含两个层面,即“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这些观点颇为新颖,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当代再阐发。(3)王亚贤的《礼乐及仁:孔子美学思想的发展》认为孔子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
从外延方面研究孔子美学思想要点的论文主要有聂民玉、卢圣弘的《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该文认为,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对孔子美学思想进行定性的变迁历程
从30年来的研究文章中可以发现,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定性也由于政治以及思想潮流的影响,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即“批判→部分肯定→全盘肯定→颂扬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等逐级升华的阶段。
1983年赵沛霖的文章《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认为,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到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篇文章还基本停留在对孔子美学思想的批判阶段。
1989年王长华的文章《孔子美学思想片论》,则采取了部分肯定的理论态度,他认为,孔子尽管说过那么多有关学习方面的激动人心的话,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但由于他对人以外客观自然的无知、对超验世界的拒斥,使他最终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
1995年刘珙的文章《孔子美学思想初探》则对孔子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该文认为,孔子是一位与古希腊抬拉图、亚里士多德并驾齐驱的思想伟人,他的美学观以其广阔的文化背景,渗透于佛、道之中,影响了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思想,建构了我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996年杨太的文章《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则把孔子定性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认为他虽未留有独立、系统的美学著作,但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文艺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对当时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规范性影响的艺术美学思想。
从横向比较角度研究的主要对比点
30年来从横向视角对孔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时有诞生,主要集中在与柏拉图的比较上。李斌、何林军的《孔子和柏拉图文艺美学思想异同论》认为:第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一)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二)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三)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第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第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
对孔子美学地位的研究
30年来论述孔子美学地位的文章一致认为他是儒家美学的奠基人物,论述其影响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儒家人物孟子、荀子、刘勰、王夫之等人的影响上,其中张利群的《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认为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因此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