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2009-12-21 02:58付龙飞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批评性情态物性

付龙飞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简称CDA.也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它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主要通过批评性的观点分析和解释语篇的生成、内部结构和整体组织,把语篇的形式、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批评语言学主张运用西方社会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分析大众化语篇,如电视,广告、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工具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于HaU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但也吸取了其他的语言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等。批评性语篇分析采纳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其目的是“解释语篇”,即弄清楚该语篇是怎样表示意义的。在分析语篇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语言形式和过程与这三个功能联系起来。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关于概念功能,批评语言学家们主要研究及物性和转换等几个重要的方面。Haniday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f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部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件事,在语言上可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变换参与者的位置来叙述。选择哪一种过程,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由意识形态所决定。因此,将语篇中的每一小句的过程进行分类,并研究过程与其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关系,可以揭示语篇所隐含的意义与目的。辛斌认为:“‘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语法,但其含义不同。在生成转换语法中,它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语言学里,这种关系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转换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在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时。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被动化和名物化。”

人际功能主要表现为说话者用语言作为他进入言语事件的手段,表达他的评论、态度、评价以及他与听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履行人际功能最常见的方式是情态。情态系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以体现其权威性、支配性和霸权的权势关系。情态的一个重要体现手段是借助情态动词,如must、should、may等。此外,某些形容词或副词,实义动词、人称代词、时态、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语篇功能主要指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研究语篇的语篇功能有助于了解讲话人或作者的出发点,并掌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言语复制”(verbal reproduc-tion)和“主位系统”来体现的。新闻报道通常分为事件描述和谈话描述。谈话描述可以采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是新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描述当事人、知情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可以表示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实例

本文将采用及物性批评语篇分析方法对相关新闻报道作分析、比较,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

及物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niday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及物性有助于揭示某些意义如何被凸显出来而其他的意义又如何被隐晦或弄得含混不清。及物性结构还有助于考察文本的语言结构如何有效地对特定的“世界观”进行编码,及受话人对文本意义的感知如何被引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试比较:

a.150 strikers are dead.(关系过程)

b.150 strikers died.(物质过程)

c.The police shot 150 strlkers.(物质过程)

(a)选择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关系过程,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状态:作为载体的示威者具有已经死亡的属性。与(a)不同,(b)和(c)选择的是表示做某件事的物质过程。较之于省略了动作者的(b),(c)将动作者警察置于句首,并将动作的目标置于动词之后,毫不含糊地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警察。从(a)到(c),说话者同情示威者的倾向渐趋明朗,事件的脉络也逐步清晰,这恰是及物性作用的结果。在本例中,(c)为适合表达,而(a)与(b)为隐喻表达。之所以选定(c)为适合表达,是因为较之于(a)与(b),由(c)的及物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回复到语场,(c)所呈现的语言过程最贴近现实过程。正如Fair-dough(1992:180)所言:“选择哪种过程来表达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知道,语言不是中立的媒介,而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语篇的选择受权势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语言为表达意识形态意义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有些意识形态意义并不能一目了然,而具有隐蔽性。批评性分析就是要揭示这些貌似常识性的、实质是隐蔽的意义,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语言操纵的敏感性和对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猜你喜欢
批评性情态物性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