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意的集结与影响力的网状传播

2009-12-21 02:5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网状民意网民

尹 博

摘要:网络成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后,强势地展现出以往传播学者对传播工具种种功能特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地球村”、“社会监测”、“观点的自由市场”等观点在网络传播方式中比较充分地得到证明,例如燃油附加税的改革,历采政府的单向行为也放到网上征求民意、监测民情,不可小视网络传播这几年来对中国高层作决策方式的影响。而随着此类事件的不断增加,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大众传媒是可以做到“自下而上”迅速传输的且出现影响力网状化传播的新情况。互联网的这一优势迅速打断了传统媒体对于话语权的垄断,公民个体也可以成为“把关人”、“传播者”,甚至成为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的信息源,影响传统媒体自身把关的尺度,而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关键词:话语权公共领域网状传播结构舆论的共鸣

以前,上情可以快速下达,下情却很难上传,或者不传。大众传播反馈的滞后性有目共睹,代表普通大众的民意不能体现,造成了传统媒体传播权力、使用媒介权力的垄断,因而影响力是自上而下的,自从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社会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前的影响力传播是一条线,参与传播的人员的传播理念基本上代表媒体(国家)意志,很少看到个人真实意愿的表达。个人化的观点、情绪即使有,也会被把关掉,更不用说普通民众通过大众媒介反映情况的难度了。现在的影响力传播就像一张网,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你惊喜地发现言论自由多了,你所反映的情况有可能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新闻,或有无数的追捧者跟着你留言。一时间,小人物也可以一呼百应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也可以成为影响力传播的开端。此种情形使得资讯更加透明公开,传播力量的巨大性日益令人惊叹。更多的人喜欢互联网,那里是直抒胸臆的太平台,那里有着最广泛民意的集结,民意集中程度越高,影响力网状传播化越大。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传统媒体垄断格局

从前,一句话想要掷地有声,往往背后需要强大利益团体的支持,也就是特权,例如代表国家意志的言论,小人物的心声要想一夜之间尽人皆知很难实现。就连口耳相传的民间经典,也只能活跃于街头巷尾,上不了台面。在传统的社会里,影响力的产生和传播带有很强烈的“自上而下”的色彩,而且表现为群体化、单向性和被动感。而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影响力的生成,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自主性和互动参与性。互联网成为大众传媒后迅速击破了传统媒体的天然优势,其中原因当然得益于其终于实现了及时、实时的反馈、互动传播机制,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归功于网络成为受众真正能够自由使用的媒介这一原因。

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充分满足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权。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经历、观点和认识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公开传播。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专业化程度高、人数限制极严格且代表的是媒体立场、国家政策,传统传媒的声音“一边倒”现象严重,来自民间的声音很难浮出水面。而互联网基本实现了没有特权的平民可以成为拥有话语权的传播者的现实,只要能够使用网络,都可以用各种形式畅所欲言,即使不便也可请人代劳,传统媒体目前根本不可能实现。

互联网信息的前沿性、新锐化拓展了传播资讯的类别,受众视听不断被刷新的同时,网络信息更加个性化,营造出轻松自由的网络言论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受众的知晓权。这里天南海北、“大道”与“小道”消息并存,无所不有。

受众使用网络接受信息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增强增加了受众接近互联网的意愿,传播过程中感受到“我”的存在满足了作为受众的尊严。恰恰是这种新传播机制对受众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数字高速公路时代,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变得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我们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而所有这些优势势必融合成互联网独有的魅力,不断吸引新的、庞大的个体加人,几乎在很短的时间成长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力。

民意的集结地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曾经希望大众传媒可以成为“公共领域”,即传媒应该是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有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传统媒体没能如这位学者所愿,但互联网悄然成为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公共领域。

博客、空间、贴吧、论坛、聊天室等便是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互联网提供的这些平台成为个体触碰灵魂底线的宣泄口,拿下而具,在匿名性的保护下释放自我,同时也暴露了民众的真实意愿。假如没有网民质疑,“周老虎”就不会被揭出“纸老虎”;假如没有网民的“房奴”呐喊,就不会有“国六条”及其具体调整措施;假如没有网民仗义执言,重庆的最牛钉子户就不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网民民意的重要性已在越来越多的棘手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得到解决而被证实,2005年,轰动一时的佘祥林案,正得益于在网络上的传播引来了公众的愤怒,一片哗然之后此事才有了迟来的解决。否则,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迫于舆论的压力,相关部门不能再像从前那般掩盖真相,而这股压力主要还是来自网络的舆论。2008年“两会”召开之际,网络也作为国家重大决策、议题的民意征集地,“实际上,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自此,网络的声音不再局促在一个虚拟的角落,它可以真真实实地产生影响。

另外,互联网的传播者代表最广大的利益群体,网民构成分层化促使网络民意广泛化,有效杜绝了单方面控制言论走向的情况,最大化体现民意,影响力越大的往往是民意集中化的突出表现。在网民的构成上,以10年前的新浪论坛为例,其用户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平均学历在硕士以上,而国内用户也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而据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10年来网民里中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1/3,网民中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分众化明显。

影响力网状扩散

互联网出现后便在传输速度上体现出得火独厚的优势,加之用户可以轻易地引用、转载致使言论的触角达到纵横交错式传播的极致。复制性极强与传播渠道畅通、迅速的特点成就了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扩散迅猛的现状。

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造就网状传播结构。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平行传播以及三种方式中蕴含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式的传播情景编织成一张传播网,同一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四通八达、从最早的烽火传递,到后来的电报、电话都不如互联网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个信息传播出去,把以前的线形模式变成网状模式。传播机制的改变,也就改变了影响力的传播。以前只能是线形一头的人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只有一个人有影响力。现在的网状系统中的每一个点都能够传递信息,于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影响力。

网络传播渠道的复杂化扩展了信息传递的疆界。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大众传媒禁止一切娱乐内容的传播,一名年轻女子对此不满,在视频中辱骂四川地震引发众多网友震怒,这段长4分40秒的视频里,身穿彩色条纹T恤的女子身处网吧,脚跷在桌上,用非常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她对地震表示有幸灾乐祸的感觉。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口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视频先出现在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后成为首页里的新闻人物,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传播,“辽宁女”和“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随后,战场转移到了各贴吧和私人博客上,该女子行为是否违法以及如何处理成了新的讨论热点。正是众多网络渠道在同一时态下齐头并进式的传播,将该女子推向了风口浪尖,接受来自民意的谴责。

“一石激起千层浪”用来描述互联网网状化传播的影响力再合适不过。网络传播类型的交织化营造出舆论的共鸣,转而影响到社会事物的决策和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倾听来自互联网的民意,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新风气。一件最让网民感到自己有影响力的事件发生在去年的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对网友们说:“朋友们。我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网上和大家交流,我感到很高兴。”网民的影响力已经达到国家权力的最高层了,最初的民意可以转变成国家决策。之所以互联网的声音能引起国家权力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有影响力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过去所有的影响力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一卜的社会百态“万花筒”与“曝光台”。

(作者为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

猜你喜欢
网状民意网民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SWRH82B热轧盘条心部异常网状渗碳体组织分析及改善措施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二维网状配聚物[Co(btmb)2(SCN)2]n的合成、晶体结构和Pb2+识别性能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