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009-12-21 02:57
经济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英语听力发音听力

陶 洪

摘要:文章从听力理解的形成过程入手,探讨了朗读法在解决研究生“听不懂”这个主要教学矛盾中的作用,并对重视朗读的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朗读听力理解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118-02

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多年,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听不懂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带有普遍性。“听不懂”的问题是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对“听不懂怎么办”,许多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师的回答是“要多听,注意听力的技巧和方法”。这固然没错,但有的学生反而越来越困惑了,“我们天天都坚持听,可还是听不懂”;甚至有的学生从上课的第一天起到听力课程结束,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历届研究生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而出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听力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达到教学目的,这是每一位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听不懂”的现象和原因

在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对笔语阅读非常熟悉的语音材料却听不懂。学生的思维速度跟不上听音的语速。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叹:“听英语反应不过来,总是听着下一个词忘了上一个词,听着下一句话忘了上一句话”;“平时大量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有足够的阅读量(信息的输入),阅读能力没什么问题。为了提高听力。整天抱着录音机、收音机也没少听,可还是听不懂”。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令许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问题的症结何在呢?

1听力理解的形成过程。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和运用阶段。在感知阶段,听者把听到的声音序列保存在短期记忆中;在分析阶段,听者调度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通过上下文理解把这些声音序列解码为有意义的信息;在运用阶段,听者将这些有意义信息的心理表征与即存的图式或者长期记忆结合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上述听力理解的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具有递归性和重要性。在具体听力理解过程中,它们有时呈现出一定的次序性,能从一个阶段转换到另一个阶段,又回到先前的阶段,进行再循环;有时又相互重合,同时进行。

2“听不懂”的主要原因。从听力理解的三阶段模式推知,要想“听得懂”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必须正确感知输入的语音信息,在听一段流利的言语时,要能够从连贯快速的言语中正确地辨认出词语。这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神经I心理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卢利亚指出,听者要是不能感知和理解单词及其语音结构和意义,那就失去了理解言语的物质基础;第二,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匹配”。当输入信息与听者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图式或背景知识相匹配时,才能完成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这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大脑中知识的储存、激活、提取是顺利完成听力理解的l保证。笔者认为,许多研究生“听英语反应不过来”,对笔语阅读非常熟悉的语音材料听不懂,说明他们在英语语音的感知上存在缺陷,“听不懂”的主要障碍出现在语音感受和感知阶段。通过对学生的随机访谈,可以了解到由于经常不开口朗读英语,学生的大脑里没有对英语语音的感受,连最简单的对英语单词的语音感受都没有,对英语句子(英语语流)的语音感受更是无从谈起。众所周知,我们听本族语时并不感到困难,因为一切分析活动都能快速地进行,而且大部分是自动的,不需要意识的作用。相反,如果听者掌握英语不够熟练,听音时注意力就集中在具体的辨音上,这样反应就很慢。反应慢了,听力理解的自由度就低,自动性也就差,其结果必然使听力理解发生困难,无法跟上语流速度,无法听懂。一些学生记单词时,只注意词的形态和意思。不注意词的发音;还有一些学生自己的发音不准,或受方言影响,因此在其永久记忆中没有储存单词的语音(发音)信息,或虽然储存,但与听到的正确的单词发音不匹配,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无法将听到的音与其概念联系起来,造成笔语阅读非常熟悉的语音材料听不懂。

二、朗读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朗读是综合性的语言操练(眼、耳、鼻、脑共同参与的训练),不仅有利于纠正语音、语调,提高听说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多次重复朗读,可逐渐养成以意群为单位的听力习惯,使学生的听觉变得敏锐,提高听力水平。

1朗读可以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言有三个基本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首要的和根本的。许国璋先生曾说:“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能方”。Julia Dobson指出,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提高听说能力的途径。要掌握单词的发音。除了多听多说之外,必须大量反复地进行朗读训练,使正确的发音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样听到某个单词的音,便可迅速反应出其意思,从而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容。不大声朗读,就体会不到各个音素的差异及语流中语音的变化,而且错误的语音语调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在头脑中扎根,无疑会影响听说。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胡春洞先生说:“培养英语语感,一方面要多朗读多背诵,另一方面要多听多说”。王宗炎先生指出,在朗读时,我们会在无意中进行思维,把单词的搭配方式,句子的结构模式,上下文的联系方式,发言的节奏、速度、重音、语调模式都掌握起来。因此,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个别的英语项目,而是英语的整个体系。翻译家沈苏儒先生认为每天进行朗读训练,反复朗读文章,这样许多语言现象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获得语感。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型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学生逐渐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连读和意群的停顿等,对提高听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言语听辨肌动模型(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认为:语音感知是语音性的,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听觉刺激。单纯通过阅读。即看到某个单词所表示的概念,而没有其发音动作,没有按照读音规则正确地把它读出来,那么这个单词的语音(发音)信息就不会留存在我们大脑的记忆中,就会导致我们在听音时,不能迅速反应出与之相匹配的单词,这个关键环节的受阻使听力理解无法正常顺利地进行。笔者发现,学生平时通过阅读向大脑中输入的多是些一般性的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或是背景

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是看到单词辨别其意义,不去关注单词的发音,这就造成他们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始终没有单词语音(发音)信息的储存。而要想使单词的语音(发音)信息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印记),就必须把单词的发音大声读出来。

4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大多数学生反映。从原来不出声地学英语到大声地读出英语,消除了长期以来对英语的恐惧感,通过发音准确、流畅自如地朗读英语,感受到英语语言独特的魅力。久而久之会有一种成就感,极大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一些学生在谈朗读英语的体会时说:“读得多了,发音准了,有时候就有勇气说英语了”。还有的学生说:“经常朗读英语,让自己处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听到英语就不觉得陌生了,也不觉得太困难了。就会慢慢克服对英语的排斥心理,这对提高听力很有好处,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才有动力”。

三、朗读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朗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在国内中小学,朗诵课文是一种较为常见而且普遍被认为颇有成效的传统的语文和英语学习方法。目前,由于交际法的盛行、考试指挥棒的效应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我国外语教学对朗读式语言输入重视不够,教师很少强调这种语言输入方式,学生也对其不屑一顾,甚至对最经典的语言材料也会“免开尊口”。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近年来。朗读这种古老教学活动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1992年在华盛顿州的调查显示80%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Language)教师都经常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认为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国内很多学者也在呼吁重新审视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但对将朗读法融入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还处于无人提及的境地。朗读对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的启示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语音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接受系统语音训练的机会,解决多数人存在的发音不准、辨音和读音困难等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分类强化语音训练。首先通过讲解发音知识,然后示范,帮助学生发音,辨别相似的音素,最后让学生独立地将正确的发音读出来。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近音词、数词、电话号码、年份、日期、地址、时间和否定词缩写等方面的专项训练,选择适当的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模拟、跟读练习。这比单纯给学生讲授枯燥的发音规则和让他们反复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这样的练习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当他们发现听到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发音与将其正确地读出来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大大激发朗读英语的欲望。

2句单位语音训练。上述的语音专项训练使学生对英语语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以句子为单位的语音训练。这个训练要结合听力教材进行,我们现行使用的听力教材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话,可以先给学生放录音听对话,较短的对话放一遍,稍长的比较复杂的对话放两到三遍,学生听过对话之后,试着将听到的对话内容读出来,教师对学生读的过程中出现的语音和语调错误进行纠正,并给他们讲解一些英语语音和语调方面的知识,包括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强读、弱读、省音、升调和降调等。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和对英语语流、语速的适应能力。这种以句子为单位的语音训练,使学生逐渐熟悉并体会到英语语音独特的发音规律,为形成流利自然的语音、语调奠定良好的基础。

3段落单位语音训练。以段落为单位的语音训练,要结合听力教材中的听写练习和一些较长的谈话或故事进行。比如做听写练习的时候,先给学生放录音听材料,每段听写材料放三遍。让学生尽量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然后随机抽查一些学生将所写内容读出来,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对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笔者发现,学生听的过程中没有写出的某个单词,当老师说出这个单词的拼写形式,让他们将其读出来时,他们往往不是将该单词的发音读错,就是将重音位置弄错,使这个单词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导致他们听不懂、也写不出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对学生进行的这种以段落为单位的听力与朗读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的语音感受和感知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益。

4重视培养朗读的课外环节。由于研究生听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的学校每周仅两个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朗读,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做朗读训练方法和程序的示范。可以选一篇有声的朗读材料,通过投影仪将文章显现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听范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句子的语音、语调、重读和停顿。然后再放录音让学生跟着仿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仔细体会和揣摩规范的发音方式和方法,跟着录音进行模仿。跟读模仿练习之后,让学生相互以轮读的方式进行练习,随时打断并纠正对方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最后以自愿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将文章大声朗读出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学生了解了朗读训练的方法和程序后,就可以在课外和同学结伴进行朗读。为了使学生长期坚持做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对每天朗读英语的情况做简单的记录,如:每天什么时候朗读英语。朗读英语多长时间,朗读的什么内容等。有些学生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之后,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体会写下来与老师沟通和交流。通过做这项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听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而克服了学习中的急躁情绪。

四、结语

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在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当被重视。笔者在所教的研究生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并时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统计情况看,研究生对重视朗读的听力教学改革总体上是认同的。对“经过一段时间的正音及朗读实践,你认为朗读对提高听力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43%(129人);还有占56%(168人)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只有占1%(3人)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训练英语听力的方法持肯定态度。但是,怎样用朗读法增强听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怎样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朗读和听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师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4高霞,朱正才,杨惠中朗读在外语教学和测试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6(2)。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纪玉华,许其潮.朗读艺术课:英语语音课程改革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7季正泉,朗读的心理过程与朗读教学[J]教学与管理,1998(6)。

8刘莉丽。黄洁,二语听力理解过程的认知解释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

9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0李雅君,高慧敏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听的解码过程[J],中国外语,2006(6)。

11王翠娥英语朗读训练功能浅议[J],教学与管理,2002(3)。

1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王宗炎.朗读与英语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14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5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英语听力发音听力
I’m a Little Teapot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