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麟德殿遗址保护工作记

2009-12-21 10:01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4期
关键词:夯土窑址黄土

侯卫东 王 伟 许 艳

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从1993年开始项目调研和前期准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确立了合作保护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项目,到2003年竣工完成,经过了长达10年的过程。其后,日本文化无偿援助项目从2003年5月开工,2004年3月完工,分别完成了含元殿北小型展馆施工和含元殿东北窑址保护工程。2004年,大明宫麟德殿遗址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其保护展示的内容为麟德殿的大殿台基(麟德殿、景云阁、障日阁)和结邻楼、郁仪楼、东西两亭的台基部分。2006年工程竣工。含元殿、麟德殿遗址的考古勘探,测量及发掘工作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持,项目实施由陕西省文物局委托西安市文物园林局主持,两个遗址保护工程的设计工作则由陕西省古建筑设计研究所承担。遗址保护前现状及周围环境含元殿遗址遗存有主殿的殿基,栖凤阁、翔鸾阁的基址。上部结构焚毁于唐末,堆积物也早已无存,遗存主要有夯土台,局部砖铺地、砖散水、台壁包砖及石质柱础、栏杆、螭首等,大部分残损。由于长年的风雨剥蚀,夯土台已残缺不全,并在不断地缩小。遗址北面为农田,再北则为原太液池基址,殿南为西安铁路局居民生活区,东、西两边与居民为邻,北面为耕地,含元殿遗址现有范围为东西230米,南北250米,有围墙环绕。麟德殿主要遗存有麟德殿、郁仪楼、结邻楼、双亭夯土台基。1 986年曾对麟德殿台基进行过保护,对前殿部分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立壁和一层台台面作包砌,二层台台明之上30厘米厚覆土保护。后半部分台明仅作简单回填,边界不够明晰,而未包砌的夯土殿基残损风化现象十分严重;殿面覆土过薄,致使草皮根系会对遗址造成伤害,亦未能解决渗水冻融的问题。其他夯土台基底部均有包砖痕迹,局部残存包砖高度达1.8米,可以看出其收分和曲线弧度。西安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北临渭河东接灞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400米左右,年降雨量604毫米,且多集中在7月~9月。既有暴雨冲刷,又有秋季阴雨的长期浸泡,对遗址极为不利。特别是冬季的冻融作用,使夯土面层快速风化剥落。因此,覆盖遗址,使其免受自然降水的破坏,是非常必要的。遗址的土力学性质和保护通过工程地质勘测和实验室分析,现存夯土殿基由素填土、夯土、古土壤等组成,其中素填土厚约1.5米,属遗址表面风化及考古后回填的黄土;夯土为原人工夯筑殿基部分,厚约4米,是重点保护部分;夯土以下为原生土和古土壤。根据地质报告,夯筑后的黄土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承载力,且无湿陷性,稳定性也很好。但风化后的部分则疏松、宜开裂。因此,对殿基的夯土部分应加以覆盖。根据传统与古遗址相适应的原则,选用夯土上再覆盖夯实黄土的办法,既补充了原黄土损失的不足,又不至因材料性能相差太大而产生相互间的影响。为了增强黄土夯实的密度和强度,在上层黄土中加入石灰粉。这种作法和材料既符合传统工艺,又属新工艺的技术推广。为了增加土体的稳定性和防止塌落,也为了恢复含元殿殿基的原貌,各层夯土层在覆土保护的基础上,再砌筑保护挡土墙,墙厚72厘米~108厘米,用青砖包砌,该挡土墙可安全防护夯土台体不致再度塌落。为了在夯土表面再增加防水的功能,夯筑灰土的上部,再按原殿基方法铺砌地面方砖层,进一步保护了夯土遗迹。遗址保护展示的主要方法对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惯常采用覆土封闭保护、砌体封闭保护、棚罩式保护和模拟复原展示等保护手段。在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中主要采取了砌体封闭保护、殿面覆土保护、局部遗址修建棚罩和保护视窗的展示方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随后实施的麟德殿遗址保护工程采用了类似的保护展示方式。此外,为了防止殿址遭受水浸害,设计时给所有的夯土殿基及遗址加夯土层及防水层,使雨水不能直接到达遗址土表面。具体方法是,在原遗址表面铺细砂一层,使原始夯土与新夯土能有所区别。再在其上铺厚度不少于50厘米的相同土壤,并夯实。这一层作为保护层,上面根据其薄厚和位置再用灰土层防水覆盖。经试验,夯实的3:7灰土能有效地防止表面水通过,局部灰土上再铺青色陶土砖作为表层。夯土遗址表面的保护:对经过考古发掘的唐代遗址表面,经清理后先满铺细砂5厘米~10厘米,然后在其上覆土45厘米,作为遗址表面的保护层,原则是使遗址表面与保护结构部分有所区分,但又不会破坏遗址表面。支撑加固:由于遗址本身经千余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有许多孔洞、开裂、塌落都给遗址的稳定造成隐患,对这部分均进行原材料原工艺的补强或夯填,如填实窑洞,加固边坡,密实裂缝等。遗址基座的有限复原显示:若遗址考证具有充分的依据,可以做到准确复原,则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复原。如各层大台,均按遗址作法进行砖石包砌,既保护了遗址,又达到了复原的目的。如果考古依据不足,但需要支护或修复的,用砖石材料进行护砌,表面则与原古建筑有所区别。局部有限展示:在遗址范围内局部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夯土层、散水砖铺地、柱础石等可以向参观者展示的遗迹,在保护层上设置观察窗或观察井的方式展示,使参观者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详解1含元殿殿身殿身坐落在龙首塬顶端高地上,其四边范围清析可辨,殿基上柱位、墙位,均可得到考古认证。殿基四壁周围有砖铺散水遗存,因此其规模、高度均可确认。保护方案中,在殿身遗址夯土层上先铺一层细砂作为隔离层,然后在其上再做45厘米厚覆土保护层,其边沿部分用砖墙体保护,台上用陶砖铺地面,在每一柱位恢复柱础石。砌壁砖和地面砖均按考古发掘出土的形式和尺寸复制,力求砌筑反映传统工艺,使其外观仍具有一定的遗址感觉。在殿基上有夯土遗迹处用黄土加黄砂和胶粉材料,用传统夯筑工艺夯造80厘米高的矮墙。从平面上看,保护和修复工程能够显示含元殿殿身原有平面及柱网布置。2殿陛修复含元殿殿身坐落在三出陛的台座上,是从南往北层层高起的台座,台座高差利用了龙首塬本身的坡势而成。考古发掘确定了第一层台(最下一层)的位置和高度,三层台就是殿身下的台座,也是确定的。唯有二层台的具体位置由于遗址破坏严重而未能找到,为确保现在遗址不再破坏,并显示出出陛的形式,本次修复在原考古发掘遗址的基础上,先铺细砂5厘米,再覆黄土45厘米,形成遗迹本身的保护层。

其台陛用砖砌挡土墙支护。上部为了防水,在上部10厘米的面层夯土中加入白灰,形成灰土防水层。基台陛上部铺砖地面。砖挡土墙的砌法仍用传统做法,下部用土衬石,上部用压栏石,但为了安全,挡墙的基础是经过专门设计的。3龙尾道龙尾道是从南面登上大殿的蹬道,称龙尾是文献记载中的坡道转折而上,犹如龙尾。本次考古发掘未找到龙尾道转折而上的依据,但在东西二阁与殿陛结合处发现有坡道痕迹,因此,考古资料认定龙尾道方位于两阁内侧。本次修复即根据此依据设坡道登上殿身,因未有转折的依据,因此,龙尾道沿阁内侧用漫道的作法直上殿身。方法依然是先在遗迹上覆土保护层,然后用仿唐大明宫含元殿出土的灰陶砖(素面与莲花纹)铺砌漫道表面。4两阁大台及东台大殿东西两侧有翔鸾阁与栖凤阁,两阁为三出阙殿阁形式,坐落在夯起的阁台上。这两部分破坏均较为严重,但仍能看到阙身散水包砖的位置,但其下的阁台损缺严重,己很难找到其边缘。阙身也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的夯土。要恢复阙身高度。在依据上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这部分工程分为保护残余部分阙台和恢复阁台。由于一千多年变化,原龙首塬地形亦被破坏,因此在修复阁台和阙台前,首先要恢复被破坏了的地貌。用纯净黄土回填碾压夯实,再在其上砌筑阁台,方法是先用纯净黄土夯筑起台至设计高度,然后在其周围砌筑砖挡土墙,以保证黄土夯台的稳定。夯至阙台遗迹后,先用细砂隔离遗迹,再在其上覆黄土保护层45厘米,其上起阙台砖壁。据考古发掘和资料研究,翔鸾阁与栖凤阁、均为三出阙。且子母阙之间逐层跌落,虽然本次修复无法恢复到原有高度,但在保护阙台夯土的基础上,我们仍将残阙做出收进和跌落,以显示其原有形制。阙台及阁台的包砖根据考古报告和现场遗物精心烧制,用传统工艺砌筑,以求保持唐代风貌。栖凤阁三出阙北部做视窗对其夯土进行了局部展示。5东廊和西廊在殿身与两阁的中间存在有建筑基址,位于高台上,比殿身略低,为乾通门、观象门。门的东西又有建筑基址,应为大殿的附属建筑,但未见记载,遗址本身保存甚差。对此部分仍按照考古遗址进行保护,其中西面观象门部分完全残毁,参照通乾门的形式复原。其遗址表面经覆土保护后,用陶砖铺筑地面。6殿前广场含元殿至丹凤门之间是唐大明宫群体的主要广场,是检阅、朝会和大典的所在。现在广场由于近代建筑的叠压,已经不完整。现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用地南北250米,东西280米,基本为矩形,广场北高南低,坡度较大,经过考古发掘,确认为唐代广场的地面,但破坏较为严重。最明显为广场北侧靠近一层台处有1940年代所挖壕沟一道,殿东壕沟一道,均破坏了广场地面。设计中采用回填夯实的办法,恢复原地面。在广场其余部分,因为遗台等遗址均升高了50厘米,广场也相应升高,方法是用纯净黄土满铺,然后用机械压平。原来广场地坪上未发现铺砖痕迹,因此推测广场即为黄土填平或夯平广场。考虑含元殿对外开放后,若仍全部为裸露黄土,其环境效果较差,因此设计广场表面大部分分格栽种草皮,但不植乔木类树木,以免破坏广场下的遗迹。7含元殿东北窑址保护工程含元殿殿阶东北部唐代烧造陶砖的窑址是和含元殿遗址一起被考古发掘出来的,窑址利用龙首塬的高地,就地下挖形成地下坑道,就地取材,烧造用于含元殿建设用的砖瓦。现场发现的窑炉共四孔,保存有基本完整的窑腔、烟道、内通道等。几个窑炉围绕中间通道排列。经过烧烤的窑壁坚硬结实,略呈暗红色,整个体系可以很好地反映唐代的砖瓦烧造技术。由于废弃后的窑址一般不会有任何保护措施,因此经考古揭露的窑体,通常都面临各种危险。首先是由于遗址露天存在,直接的雨水侵蚀和风化,造成窑体边坡开裂、失稳、坍塌、窑面红烧土风化剥落等病害;其次,窑址所处区域为含元殿北部殿基范围,由于景观主体是含元殿遗址,其他任何建筑和构筑物的形象都会从某种程度上破坏含元殿的整体景观。针对这些情况,应该从景观和窑址本体两方面考虑保护措施。从景观出发,窑址只是含元殿的附属部分,因此,要尽量在体量、形态等方面减小对遗址主体的影响。这方面的景观保护措施就是保持含元殿目前的高度,利用已经形成的边坡高差,作为窑址保护建设的空间,利用窑址原本处于含元殿北部台基下面的有利条件,采用就地原高度、原体量,设计窑址保护的方案。保护的方式是在窑址上部建造覆盖结构,用于阻挡直接的雨水侵蚀,其余建筑按照现有保存的空间,将其分为前厅和窑址展示两部分。前厅负责人流的组织和观众的停留空间;后部窑址展厅部分是真实、完整地窑址保护和展示,由于管理合保护的需要,窑址展示也用封闭方式。工程完成后,效果不错,从北部看是一个展示厅,从殿基上部看是一个地下建筑,既满足了作为展示建筑的一般要求,也避免了过度的建设对整个遗址环境的影响。对窑址本体的保护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保护工程前进行了完整的预加固。首先。对有风化迹象的窑址内壁红烧土,均进行了表面的化学加固。在处理过后的窑址表面满贴日本纸(相当于中国质量较好纤维较长的宣纸)。其次,为了保证窑土体在施工期间的稳定,用沙袋对窑壁进行了填充支撑。由于窑址壁面是不规则的弧线,为了保证填充物和壁面均匀而全面地接触,又灌注了聚苯息发泡胶。为了保证窑址周围的土体稳定性,防止加剧产生裂缝和出现塌落,用钠玻璃水进行了注浆加固,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在保护工程进行过程中窑址土体和窑面的安全。窑址顶部结构采用便于安装拆卸的全钢结构,彩钢板屋面,基础为钢筋混凝土人工成孔灌注桩,屋面处理措施主要考虑到防水,并且在外观上使用了镂空砖植草的方式,以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建筑工程完工后,清除了填充窑址的沙袋以及其他附属物,经过工程检验,证明这种预先填充加固的方式,能有效保护这一类文物本体的安全。第二阶段为窑址建设工程完工后,对窑址地面和窑壁进行正式加固。一部分用物理支撑方式,用方钢按窑壁形状,沿窑壁形状设置制成拱架,有效解决了窑体顶部的安全问题;另一部分采取化学加固方式,对窑壁内侧红烧土面,进行了保护加固封护。在利用展示方面,为了尽量少地干预文物本体,避免人为踩踏对原有黄土地面的影响,整个室内通道采用木栈道的方式,既提供了较好的观赏条件,又避免了观众和遗址本体的直接接触。目前这个项目也有尚待完善的部分,主要是小气候环境的调节,室内偶尔会出现冷凝水的现

象,通风条件也有待改善。8、含元殿北小型展馆设计含元殿遗址作为一个纯粹的遗址形态,其本身不具有设置展示空间的可能。但是,目前含元殿遗址尚无任何可以辅助陈列展示出土文物的场所,许多研究的成果亦无法可以展示的空间,根据这些方面的需求,含元殿遗址计划建设一座小型研究展示的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选址,目前含元殿范围内,除遗址本体外,其余场地均未进行详细考古勘探,而且从大明宫遗址整体布局看,含元殿遗址周边也没有可供建设而不影响环境的用地,设计一座用于展示含元殿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的展馆,仍然与含元殿遗址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十分必要。最后,我们将选址确定在含元殿北台基以下。这个位置由于历史原因,从东向西有取土破坏形成的土崖,土崖高度约为4.5米,历史上含元殿殿址由于位于龙首山最高处,应为连续的坡地,这种土崖的形态,并不符合原含元殿遗址的真实性,且这些土崖存在开裂、坍塌的危险,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恢复殿北的夯土地形,完全用黄土恢复原坡地形态,或者为了殿基北部安全,砌筑护坡。综合这两个因素,考虑到展示厅的面积,利用土崖的高差来建设小型的研究展示建筑,对于利用地形、完善含元殿整体展示体系,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这个建筑还能起到支护北坡土崖的作用,并与东侧的窑址相呼应,形成含元殿北的完整展示空间。含元殿的展示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东侧是独立的展示大厅,中部为管理、交通部分,西侧为含元殿遗址管理的办公用房。整体建筑为一层,高度与原边坡高度一致,建筑顶部处理,以其成为含元殿北侧殿阶一部分为设计目的。该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铺镂空砖,植草皮与殿址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外立面处理尽量简洁,不作粉饰,在色彩和造型上,尽量不造成视觉的干扰。展厅部分,采用传统展橱窗、展台的展示模式,将近年来含元殿出土的文物和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弥补了含元殿遗址本身信息传达不足的缺点。麟德殿保护设计麟德殿保护工程设计采用了和含元殿一样的保护展示方式和设计手法,只是在局部遗址展示方面略有所不同:含元殿殿面层铺设的是青色方砖,而麟德殿殿面层是散铺青石,这是因为考古发掘出有铺层遗迹的部分做法,因朝代更迭和增修,麟德殿考古发掘出的殿面层有砖、石,其规格也不尽相同。为参观需要,也为了展示部分遗迹现象,在殿面散放了一些石块,作为殿面层示意。棚罩保护与展示视窗:对局部保存完好的唐代砖墙、散水修建棚罩进行保护展示;殿面的柱础石和门墩石,分别修建专门的保护视窗和观察井,使观者对唐代的建筑材料和做法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含元殿、麟德殿保护工程经验(1)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为西安周围的其他大道址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2)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以及科学研究尚未明确答案的地方,工程中采用模糊的手段处理,为今后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留有余地。(3)在遗址保护工程设计前确定遗址整体的保护思路和平面布局是非常重要的。(4)砌体封闭保护,是指对地面遗留的夯土基台,以砖石或夯土将其四周包砌起来,并在新筑的墙体与夯土台基之间和夯土基台上边填充覆盖黄土,使遗址处于封闭隔离的一种工程技术保护方式。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面遗留夯土基台较高的遗址,也是对唐代高台建筑青砖包砌的真实写照,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5)对遗存较好、具有一定观赏性的遗址本体,在所具备的保护条件和工程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进行展示。对遗址的展示本身也是一种保护的方式。(6)由于遗址保护工程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设计方案同遗址保护边界尺寸上的冲突,所以设计工作基本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含元殿、麟德殿遗址保护工程是对大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方式的一种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观念的更新,肯定还有更适合遗址本体延续保护,更能充分展示遗址历史信息的方法,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思索。

猜你喜欢
夯土窑址黄土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