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 科学展示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

2009-12-21 10:01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明宫经济社会遗址

赵 荣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有14个封建王朝建都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特别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就建都在今天的西安市周围。陕西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在20.58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分布着52000多处文物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完全统计),其中,古遗址约占50%以上。以历代都城遗址、帝王陵园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是陕西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的突出特点,具有丰富性、完整性、至高性的独特优势。由于大遗址占地面积大,而且一般部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从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受益,使大遗址保护成果惠及社会,惠及民众。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为此,近年来,陕西省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我省丰富的大遗址资源,在大遗址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探索早在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设和开发日益加快。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西北大学有关专家学者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实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指出了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单一的、限制性的绝对保护模式与遗址区域内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的解决对策,通过一定范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理论思考和实地调研,我们认识到,必须要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当地政府和居民从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受益,把大遗址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体制中,纳入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层面上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使大遗址保护工作富有生命力,具有号召力,才能使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生共荣。我们认为: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应从单一的限制性保护思维,调整为“四个结合”模式,即:1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中外实践来看,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提高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品牌效应,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开展旅游,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可见,大遗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两者间的必然联系,而是应当主动地将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2、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由于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和专业要求,对大遗址区域内的生产建设活动有严格限制,当地群众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群众生活来源单一,生活水平很低;遗址区建设项目受到严格控制,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与遗址周边区域的反差越来越大。正是遗址保护区内外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挫伤了遗址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致使大遗址保护表现出以当地居民的贫困为代价,使保护工作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因此,当前解决众多大遗址所面临的诸多人为因素干扰的途径,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遗址区内群众对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渴望,关注和引导当地居民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将大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实惠,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文化演进、历史积淀的物质遗存,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阶段成果。保护好、管理好大遗址,可以确立一个城市或地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并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形象和地位,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文化软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争取到更多当地城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的城市建设中,推动和促进大遗址保护事业发展。因此,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在城乡建设中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大遗址,彰显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4、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大遗址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地域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营造和谐的地域文化景观是未来地区发展趋势。因此大遗址不应仅仅注重遗址本体的保护,更应该重视大遗址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应该重视保护与大遗址有相关联系的空间区域内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将遗址本体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相结合,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大遗址保护的实践探索根据大遗址保护“四个结合”的新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探索。在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秦始皇陵园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勘探,掌握理解遗址分布情况,根据遗址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科学保护措施;选择文化价值高、观赏性强的遗址进行科学合理展示;拆除遗址内不和谐建筑物和构筑物,整治遗址环境;适当建设安防技防、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提高遗址综合保护水平。同时,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

区。安置区统一建设了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西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西安市北部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集团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保护、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城市建设结合起来。2007年,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组织的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启动,划定19.16平方公里土地作为遗址区的保护建设用地,将大明宫遗址区3.2平方公里内350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迁,并妥善安置了10万多拆迁居民,整体实施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我们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还帮助、指导地方政府实施了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等文化项目,使这些遗址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同时利用遗址的文化元素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和文化主题公园。既保护了文物遗址,又大大改善了城市社区环境。我们还积极支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了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该公司主动要求文物部门对唐长安城西市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在文物部门指导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遗址保护方案,并出资2.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就地建设了遗址博物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周围城市空间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区域的文化价值;大大提高了遗址周围城市空间的开发价值,使民营企业的投入回报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大大改善了遗址周围城市面貌,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三、大遗址保护新理念运作模式的探索我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遗址保护新理念运作模式的探索。1、认识思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过程中,我们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切入点,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效果和目的。我们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多赢”局面。2、运作模式针对不同的大遗址,我们探索了不同的运作模式:(1)“国家公园模式”: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由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通过国家的初始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大遗址保护启动资金不足、基础工作薄弱、保护利用水平低、设施环境差、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困境。国家资金的投入,可以确保大遗址保护基础工作的大大提升,可以尽快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2)“集团运作模式”(唐大明宫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为代表。所谓“集团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动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项目中,企业集团在投资对遗址的本体区域实施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同时,政府授予企业集团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遗址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商业运作,使企业集团获得其应有的利益回报,弥补其对大遗址保护资金的投入。(3)“市民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基本思路是,政府作为主体投资方,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大遗址保护项目和周边环境的优化美化,并作为城市绿地和市民的休憩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因大遗址本体环境的优化美化所形成的遗址周边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大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土地附加值。当地政府利用周边区域的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等市场化运作,间接获得因大遗址保护和环境改善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收益回报。同时,也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4)“民营建设模式”(唐西市模式):以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为代表。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项目中,鼓励民营企业先期投入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得其投资利益回报。3、保护方式对于大遗址保护方式,我们认为应遵循“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原则,改变传统保护方式,采取“从专门的专业保护变为社会参与保护;从单一的行业保护变为各级政府保护;从被动的、限制性保护变为主动的、引导性保护”的新的保护方式。近年来,我们在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探索、实践探索、运作模式探索中,注重深入挖掘大遗址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大遗址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经济功能,将其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民众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使大遗址保护事业逐步成为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陕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力量,成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陕西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目前,在陕西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大明宫经济社会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小草成长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走在大明宫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