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育林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丰镐算起,西安已有3000佘年的城市发展史。目前西安建成区375平方公里,中心地带是隋唐长安城遗址,占地83.1平方公里;西北部是汉长安城遗址,占地65平方公里;东部与南部是汉代帝王陵墓区平方公里,占地12.25平方公里(杜陵12平方公里,霸陵0.25平方公里);西部是秦代帝王宫殿区,占地15平方公里;西南部是周代都城遗址区,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安延绵不绝的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2944处,其中遗址有700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其中遗址80多处,约占三分之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以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级别高为特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反映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完整历史,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但因遗址类文物可视性差、易风化,一直是西安文物工作的难解之题。众所周知,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西安与其它城市一样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西安主城区占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现代城区与古迹遗址区的重合度几乎为100%,重要古迹遗址(遗址+墓葬集中区域)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叠压度达到37%。纵观西安四次城市规划历程,不难发现,尽管几次规划对城市人口和规划用地进行了控制,但是客观上至2010年前这种增量需求会持续增加,势必会造成城市建设与古迹遗址保护的矛盾;将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古代墓葬群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范围成为必然。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重本体、轻环境的保护方法,必然造成城市对遗址的不断侵蚀,以及对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的改变。因此,必须探寻新的保护途径,一种能把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我国的大遗址本体,很多都是土木建筑损毁后留下的夯土台基,尤其是大型宫殿、城市遗址,其本体加上遗址间的环境,占地相当广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这些遗址不断进入城市建设开发的视野。采用“遗址+公园”的新形式,可以把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从根本上缓解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加之,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文物保护法》对遗址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上都作了诸多的限定,导致了遗址区内外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明显,2004年进行的汉城调查中显示,遗址区内外年平均收入差就有500元,目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也造成了群众对保护的不理解。通过采用遗址公园的形式,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将遗址区打造成文化休闲胜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遗址区居民的结构、提高遗址区居民的收入,从而激发居民保护遗址的积极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支持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提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以重要大遗址为依托,在做好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并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公益性展示园区。而且指出了现阶段我们进行遗址公园建设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那些价值重大、遗址本体保护需求急迫、有较好考古勘查和编制规划基础、宣传展示可行性强的重要大遗址上,例如唐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牛河梁红山遗址、良渚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等。结合以上概念,可以看出遗址公园,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遗址保护区,也不同于通常的城市公园,它必须同时具备遗址保护的效果,与通过科学展示的形式满足人们文化活动需要的效果。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遗址本体保护区域、遗址保护展示的项目和提供城市文化休闲的场所。大型的遗址公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成为科学保护成果的展示基地、深入进行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的基地,以及引导城市遗址区域生活改善的示范园区。遗址公园具有科学化、技术化、生态化、休闲化的特点。科学化是指遗址本体的考古发掘必须遵照严格的程序,严谨、有序地进行;针对遗址进行的研究必须尊重事实,不能虚构、造作。技术化是指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本身是一个多领域综合的学科,必须要求合理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取得好的保护、展示效果,尤其是在遗址展示上,更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借鉴新的理念,才能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效应)。而生态化是指遗址公园环境的展示,通常要通过绿化的形式来实现,而方法上一定要优先考虑历史记载和历史环境风貌的恢复,再结合现实城市绿化的需要进行。休闲化是指遗址公园建成后,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与一般城市公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突出遗址的历史文化魅力。除了以上内容外,遗址公园还要具备动态公园的特点,即在科学、技术、文化休闲等层面上不断更新的特点。做到科学发掘工作有序进行,成果展示不断更新、文化研究阐释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把遗址公园真正打造成为一个凸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城市亮点。早在1950年代,伴随城市建设浪潮,西安市就结合了兴庆宫遗址、承天门遗址保护需要,与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建成了兴庆宫公园、莲湖公园,采取售票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直至近年才相继免费开放。虽然这种形式在当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遗址保护,也没有进行展示工作,但它却有力地保护了遗址本体和这一区域的环境风貌,为以后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西安市也摸索式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遗址公园建设。延平门遗址是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城墙最南端的城门遗址,1950年代末进行过钻探,位于现今西安高新区唐延路和沣惠南路之间绿化带的北端,面积约800平方米。至1990年代后,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该区域从城市郊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展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框架,2005年对延平门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并实施了回填保护和展示工程。2006年,建成“唐城墙延平门遗址公园”并对公众开放。公园以不同的树种和色砖,通过绿化、铺砌等方法把公园分为了“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步人公园的游人可以看到现代工程技术再现的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和城市街道等要素。曲江池遗址公园建设,是从唐曲江池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与城市建设功能相配套、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角度出发,依托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
流饮、汉武泉、宜春苑、凤凰池等历史文化景观。整个遗址公园于2008年7月建成,由曲江池遗址公园与周边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组成,形成1500亩的城市生态景观带。目前,已经成为了集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是以含元殿、御道保护展示项目为基础,对包含宫殿区和宫苑区两大区域共计3.5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实施整体保护,对其周边19.16平方公里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的项目。它一方面将展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另一方面,也将改善遗址与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将推动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西安对以大遗址保护带动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截至目前,市政府已经投资100亿完成了遗址区范围内350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被市民视为“文物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德政工程”。通过上述的实践,我们认为,把城市中心及城郊结合部的大遗址作为弘扬城市文化的遗址公园,正如单霁翔局长在《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一书中指出的,是“通过置换土地使用性质合理安排城市用地的有效手段,这既有利于大遗址的保护,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尤其是对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本身又蕴含有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因素的大遗址,应该率先考虑建设为城市遗址公园,这不仅会为城市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场所,更会成为城市一处靓丽的文化景观。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积极介入与合作。首先需要从政府层面给予专项的支持。为解决大遗址保护用地问题,需要明确保护用地标准,划定专项的遗址保护区用地指标;为解决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资金问题,要以重点项目为内容,设立专项保护、建设经费,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还需要从遗址公园的管理体制上予以创新,充分考虑到遗址公园具有“遗址”+“公园”的双重特性。新的管理体制要既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又有利于进行文化遗产开发、经营,具有有效管理、统筹协调的特点。此外,还需要在保护展示方式方法上予以创新,充分考虑遗址保护和文化活动的需要,从理念上创新,真正做到“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同时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规划的手段,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既可以发挥遗址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的重要作用,又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西安市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杜陵保护区建设上的实践,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多方位的遗址公园建设方式,探寻实现区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