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会清
摘要:通俗音乐与经典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音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俗音乐、经典音乐等各种音乐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空间。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音乐,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素质的培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交流,博采各种音乐之长。
关键词:通俗;经典;音乐素质
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音乐学习状况,笔者在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通俗歌曲;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周杰伦、S.H.E、孙燕姿、潘玮柏、飞轮海、林俊杰……对于他们的专辑,更是耳熟能详;在学校艺术节中,绝大多数学生表演的节目都是和通俗音乐有关的。
通俗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语言生活化、节奏鲜明、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接受。虽然没有经典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且一味排斥。在音乐课上绝对禁止通俗音乐是不现实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否客观、科学。
通俗音乐究竟能不能走进音乐课堂?对于那些经典音乐,要怎么做才能让它们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音乐是美妙的,也是无形的。在音乐中体会到音乐所赋予的美感,才是欣赏音乐的真谛。欣赏音乐有两个阶段:1.感性欣赏。这种欣赏是大体上听懂了音乐的喜、怒、哀、乐、愁,并能随着乐曲的进行发生情感上的变化。这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2.理性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比如,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品结构、民族特色以及音乐要素在作品中运用的理解等。这是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与个人的文化水平、修养、爱好、志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发育的特殊阶段,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而通俗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思想叛逆、节奏明快,符合青少年较为肤浅的价值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通俗音乐情有独钟,对经典音乐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中学音乐课本上节选的曲目枯燥、缺乏情趣。但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学生不喜欢,是因为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所以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课本以外的通俗音乐,对课本中的内容却没有感觉,长此下去,学生难免会受到一些通俗音乐的负面影响。如何巧妙地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从没感觉到有感觉,从不知其然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关键在教师,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音乐、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音乐所持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些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仅仅学习课本内容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音乐课上把不同类型的音乐引进来,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圆心,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使学生受到触动,打开心灵,释放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做到这些,音乐教师就要精心挖掘现有教材,将通俗音乐和经典音乐充分结合,丰富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比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管弦合鸣》这一单元,单讲西洋管弦乐作品是十分枯燥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够结合台湾女声组合S.H.E 的歌曲“不想长大”、马克西姆演奏的“革命练习曲”、肯尼基演奏的“茉莉花”等这一类型音乐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兴趣得多,并且也愿意了解这些时尚通俗音乐背后的渊源。这种方法便是以通俗传播经典,在音乐课堂上用对经典音乐的最新诠释和对经典音乐进行传承。
《不想长大》的曲作者左安安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主题作为歌曲的旋律,间奏部分再加上大量管弦乐的合奏,仿佛有听到交响曲的感觉;“革命练习曲”本是肖邦的经典代表作,由于演奏者马克西姆将现代气质融入这首作品中,为严肃的经典音乐穿上了时尚灵动的外衣;肯尼基则让中国民歌“茉莉花”以另一种形式响彻世界。
不论哪一种音乐都是作者和表演者对社会和生活的体验、理解和表现。马克西姆、S.H.E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的思想意识受我们这个时代影响,必然显现出强烈的现代特征和个性,所以更容易让青少年接受;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造成了我们理解上的困难。但经典音乐形式精美、情意深邃、规模宏大、结构厚重、蕴涵精湛,它和通俗音乐同样具有极强的时代性。那么,用什么方法让经典音乐像通俗音乐一样流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二是提高教师的修养与欣赏水平。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就是上好我们的音乐课。我们的音乐课应该向学生伸出一双扶携之手,让他们进入更广阔、更高尚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诠释,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可以借助流行的通俗音乐传播不朽的经典音乐,让通俗音乐和经典音乐在课堂上协调并进。
以通俗音乐为媒介去认识经典音乐,非但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通俗音乐。通俗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交流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通俗音乐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会更明显。
欣赏通俗音乐或许不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却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为什么大家不能抛开成见,理智地去对待学生狂热喜爱通俗音乐的现象呢?音乐教师应该借用通俗音乐这条路,逐渐引领学生到达经典音乐的殿堂。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决不是远离现实的“阳春白雪”,也决不是追逐流行的“下里巴人”。音乐的各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我们的音乐世界充满活力和进步。音乐素质的培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交流,博采各种音乐之长。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敏感,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音乐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能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音乐可以倾诉,有倾诉者便有聆听者。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细腻温柔的心去聆听音乐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音乐共起伏,感受音乐背后那一颗心所承载的酸甜苦辣。音乐所赋予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感到美就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