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英 闫 峰 肖于波
【摘 要】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得到不断深化。但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和对创新创业教育表象缺乏理性、深入地思考,人们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澄清、不消除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将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现就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容易产生的误区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目标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分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创业者为唯一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以满足其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致富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业教育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发展创业素质需要,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创业、就业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因此,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作用是同效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思维意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就业层面。思维意识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思维认识引导正确的行为。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才能引导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者的精神支柱。心理品质则影响行为过程及效果。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支撑创新创业活动全过程的心理支柱,而且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日后的就业、创新创业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能力层面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合作、沟通、团结、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书写(文笔)能力,形象、语言表达能力,作品包装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实践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就业层面主要是缓解就业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既可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机整体。 三、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注意几点误区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创新创业 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媒体宣传给人们的导向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生毕业就去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能创企业、创事业的能人企业家。在这种导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业教育”,即单纯地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办公司、成为创业开拓者,似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唯一的造就创新型或创业型企业家。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理解的误区。首先,大学生直接创新创业缺乏经验和社会知识。往往自身积累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丧失创新创业的机会。此外,即使抓住了机会,也可能会因自身经验、能力、资源等导致创新创业失败。其次,创新创业的社会机遇有限。不是随时都有很好的创业机会,需要大学生在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把握,更多的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把握而不是在毕业时。再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资金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还不完善。虽然创业教育希望受教育者有机会都去创业,成为创业型企业家,但这不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追求的单一教育目标。高校创业教育只是给学生以后就业、做企业家奠定基础,而不是现在就能培养出企业家。更多的企业家素质的养成和企业家的培养是在创业实践中造就出来的。2. 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首先,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3.创新创业教育冲击课内教育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之分,即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有明确的列示和区分。二者看似并重,但实际上是主辅关系,普遍存在着重课内教育、轻课外教育的现象,存在着课外教育“冲击”课内教育的认识误区。课内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重视,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学生投入精力较多,考核规范严格;而课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辅助渠道,课程虽在教学计划内列示,但学校、教师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师投入精力少,考核宽泛,随意性较强。当课外教育影响到课内教育时,一切以课内教育为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从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起来的,所以容易定位在“第二课堂教育”层次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看成是各成体系、相互冲突的两个独立体。例如,学生参加模拟创业活动,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影响主修课业的成绩下降,引起课业老师的不满,或者创新创业实践安排与学校许多规章和要求冲突等,产生创新创业教育冲击课内教育的认识误区,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偏颇,重视不足。实际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二者之间是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关系,处理得当,效果倍增。4.创新创业教育单纯是为缓解大学生就业而进行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社会、高校多管齐下,想尽办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背景下开展起来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部分学生自主创业,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单一的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只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进行,容易限制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而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效果。参考文献: 〔1〕曹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2〕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3〕胡旭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及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