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锋 潘学琴
摘要:本文对大学物理学中“势”的概念与高等数学中其原函数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某些物理公式“摘除”其具体物理含义,并将其与高等数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关键词:势函数;原函数;零点;积分上限;积分下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8-2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善于利用数学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首先,切莫淡化物理公式中变量的物理含义,而过分强调数学关系。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容易造成错误。如电磁学中的场强公式:
E=F鯭(1)
学生们往往会从公式的数学形式上得出结论:E稣比于F龌蚍幢扔赒。事实上,方程左端代表一物理事实,而右边代表一种定义的方法(测定方法),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将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待测电场中时,受到的电场力为F,并不存在E稣比于F龌蚍幢扔赒的问题。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与物理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其物理意义的分析。
然而有一些物理公式,在保持其物理色彩的前提下,强调其数学本质,有时甚至过分地强调。实践证明,对于初学者来说,强调其数学本质可以帮助其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公式的本质含义。
例如,大学物理中有关“势”函数的概念,与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概念,有着对应关系。所以,在讲授“势”概念时,将其还原回到数学公式,利用掌握的微积分知识,可以澄清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
高等数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函数f(x)有原函数F(x),则由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得到:
∫瑇﹛0猣(x)dx=∫瑇﹛0猟F(x)=F(x)-F(x0)(2)
x、x0分别为积分上、下限,且在同一数轴上,在学习“势”概念之前,学生对这一公式应该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静电场中“电势”φ(r)是这样定义的:
φ(r)-φ(r0)=∫﹔0璻E(r)•dr(3)
公式(3)带着明显物理含义,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积分公式(2)有着一定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是表面上的,式中E鑫电场强度,r0、r分别为积分上、下限,且上限r0一般定义为电势的“零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以及场强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将(3)式形式地还原为数学形式:
φ(r)-φ(r0)=∫瑀﹔0猟φ(r)=∫﹔0璻E(r)•dr=-∫瑀﹔0(E•dr )(4)
可以得到:
dφ=-E•dr=-dW(5)
我们一般定义电势的改变量为电势能增量的负值,之所以这样定义,从数学公式角度考察,“故意”将积分上下限颠倒,必然会得到这种结果;从物理含义角度来考察,之所以将上下限颠倒,是为了迎合物理习惯:一般情况下,保守力做功导致势能的减少,而数学只采用末态值减去初态值的方式来描述积分过程。
从(4)式还可以看出,积分变量不再局限于某一坐标轴上变化,可以是描述数量变化的任何变量。在力学、电磁学中,它通常是三维空间位置向量的大小。
从上述对比、分析过程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保守力做功的含义,而且有关“零点”定义的含义也搞清楚了。如果将上限r0处定义为零点,则任意点处电势为:
φ(r)-φ(r0)|=0=∫瑀﹔0-(E•dr)=∫瑀﹔0猟φ(r)=φ(r)-φ(r0)(6)
值得注意的是,方程左端的φ(r0)=0,是“人为”的,是我们定义的零点,明显具有物理含义,而方程右端的φ(r)、φ(r0) ,取具体的数学计算结果(真实结果),φ(r0)不见得取“零”值。从式(6)亦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人为地将方程左端的φ(r0)设定为φ(r0)=0,那么,必须将r处真实值φ(r)修正为φ(r)-φ(r0)。
一般将有限带电体无穷远处定义为电势零点,即有:
φ(r)=∫∞璻E•dr=∫瑀∞dφ(r)=φ(r)-φ(∞)(7)
一般情况下,有限带电体的φ(∞)=0,与左端“人为”定义的结果相同(巧合),故有:
φ(r)=∫∞璻E(r)•dr(8)
初学者通常会将上式牢记在心, 并且习惯于解决无穷远处电势零点问题, 而容易把(6)、(7)式忽略,忽略的后果是,当遇到变换零点问题时,往往无计可施。例如,如果问题中涉及将零点定义在某有限距离r0处时,只要清楚“人为”的、“数学”的零点的含义,很自然地会利用(6)式来求任意点r处的电势。例如,任意点r处点电荷Q的电势φ(r),可以直接写为:
φ(r)=∫瑀﹔0-(E•dr)=∫瑀﹔0猟φ(r)=∫瑀﹔0猟(Q4πε0r)=Q4πε0(1r-1r0)(9)
显然,若生硬照搬公式,则(8)式爱莫能助。
总之,有些物理公式,可以通过将其数学化,来加深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三慧. 电磁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0-87.
[2]赵凯华, 罗蔚茵. 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32.
[3]沈永欢等. 实用数学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75-200.
(栏目编辑张正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