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讨了和谐及和谐教育的内涵,并根据和谐教育思想提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和谐教育的实施策略。认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重任,对于学校来说,和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落实;在课堂中实施和谐教育,教师必须以全部的爱和创造精神,切实将和谐教育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和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和谐思想 和谐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
一、和谐思想与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说文解字》将“和”理解为“相应从也”,将“谐”理解为“洽也”,专谓乐和,即音乐节律的和顺谐调,可见“和谐”本意指音乐节奏的和顺之美,后引申为协调,《辞源》就作“协调”解。《现代汉语》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老子》讲“万物负阴而阳,冲气以为和”。《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前者认为自然界是阴阳协调的、和谐的,后者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和谐的重要性。和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孔子、孟子、 荀子、 董仲舒、 韩愈、朱熹、 张载等人均进行过论述,大都在于把情、欲等通过教育转变为善的与性一致,达到培养 “仁”的目的。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古希腊哲学家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讨论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自然界是和谐的。和谐产生于事物的对立,对立产生和谐,相同的事物是不能产生和谐的。毕达歌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美在节奏的和谐,而节奏的和谐则是由于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等质的差别,而质的差别又是由发音在数量上的差别所决定的。西方最早比较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应当是柏拉图,他认为和谐教育是理性、欲望、激情的统一协调,而以理性为领导。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有关和谐教育的某些观点,认为一个和谐的人,就要有三种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而前二者要服从理性。文艺复兴时期,和谐教育、人的和谐发展与自由、 民主、 科学联系起来,产生了许多典型的思想派别,使和谐教育的内涵趋于完善。
当代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以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方法论,依托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教育内部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的关系,总体协调,整体优化,以此来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包括广义的与狭义的和谐教育。广义的和谐教育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各种条件、各种过程的和谐以及教育本身的和谐发展。狭义的和谐教育是指学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和谐教育,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目标,也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和谐,也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 意志、 行为和谐;通过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综合影响,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过分关注分数,这种畸形的教育价值取向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要消除这种教育不和谐因素,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建教育价值标准。和谐教育弥补了以往素质育中的弊漏,它既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
二、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关键的、主要的、不可替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中,和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的实施来落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谐教育的思想就成为“和谐教育“成败的关节点、生长点。那么课堂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和谐教育思想呢。
(一)创设开放、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堂里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是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使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心理背景。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相反,不良的课堂气氛会降低学习效果,危害师生心理健康。
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关注学生:一方面是能够理解学生,随时能够注意到学生在课堂内的态度、情感、行为的发展变化,清楚课堂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必要时给予有效的回应,建立良好课堂互动氛围;另一方面是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建立恰当的积极的教师期待,就有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其次是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宽容的环境能够使师生双方思维活跃、心情舒畅、充满信心。
第三,与学生民主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正确引导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以此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第四、对课堂良好运作使课堂具有开放性。良好的课堂运作要求教师讲课准确、生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实践证明,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优质、高效的教学。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创设开放、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还要求教师的焦虑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只有当教师的焦虑水平处在中等程度时,他才会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气氛。
(二)教与学节奏和谐统一
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变化的现象。教学节奏指教与学双方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节奏、语言节奏、教法节奏、进度节奏、也包含了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等方面的风格特征,它是具体的、个别的。由于教学节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教与学双方的时常表现出矛盾、对立的一面。如果教与学节奏相适应,和谐共进,教与学双方主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节奏主体的教师会觉得讲课讲得生动有趣,得心应手,作为学节奏主体的学生会感到听老师上课,如沐春风,从而知识内化快,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反之,如果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不和谐,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双方对立、淡漠、麻木,走向了和谐教育的反面。
(三)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要求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与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相互和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回应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推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同时,积极挖掘教材中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所以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还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使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发展和谐。
(四)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
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是要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学习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而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和谐教育的课堂要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既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形成技能,使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
(五)智力、体力、创造才能、思想道德、个性的和谐发展
自觉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是现代和谐教育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认知的全面性、正确性、深刻性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教学中也要不断设置情境,变化方式,允许学生大胆提问,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和谐氛围的完美构建,又是学生个性充分成长的肥沃土壤。
教师进行教学,都必然会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和谐教育更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和谐的教学过程中需促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和谐发展的目的。
和谐的课堂,和谐教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是方向,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目标,这一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六)优生与学困生各展其长和谐发展
公平、正义是和谐教育的实质,“和谐”就是协调、均衡。和谐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都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情况,做到课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指导分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也使优生与学困生都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机会。
(七)全面发展与天赋优势突出和谐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和谐培养”的关系,批评那种主张全面发展,不顾天赋特长的思想,认为以全面发展而掩盖天赋特长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程式化,造成人的扁平化,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发展的悲剧,认为:如果我们能重点培养人的天赋,那么人便会达成自己的使命,这种人将是幸福的。
所以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天赋优势促进学生天赋特长的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即和谐完美的人,由此构成的社会也将是和谐完美的。
总之,在课堂中实施和谐教育,教师必须以全部的爱和创造精神,切实将和谐教育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和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省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编号:教育06-1)
参考文献:
[1]莫 雷.教育心理学[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2-318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2-134
[3]马庆国.和谐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D].西昌教育科研通讯.校长论坛 2006.01:6-7
(黄远春(1967-),男,四川巴中人,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四川西昌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