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片中的战争传奇

2009-12-18 08:48李一鸣
大众电影 2009年24期
关键词:传记片辛德勒约克

李一鸣

那些确有其人的传记类战争题材影片,在传记片中里一直有其独特地位——他们大都成就着一种超越“凡人”的伟绩。

本文所指的战争传奇,并非是一般的战争电影,而是那些确有其人的传记类战争题材影片,同时也是专指那些正面的、特别是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战争的环境由于其特定的性质,本身就充满了传奇性,而这一环境也成就甚至制造出了各种传奇式的人物。根据这些真实人物的故事所改编的电影,在传记片中里一直有其独特地位——他们大都成就着一种超越“凡人”的伟绩——故而,我们把他们称作一种传奇。

小人物的战争纪实

战争是充斥着死亡的血腥杀戮,也是诞生英雄的摇篮。仅就那些确有其人的传记类战争英雄人物来说,就可以列出一长串光彩四射的名字。这其中,有一部早期好莱坞颇为有名的作品,今天已不大为人所知,这就是著名导演霍华德·霍克斯1941年拍摄的《约克军曹》。

这是一部根据家喻户晓的美国英雄阿尔达·约克的日记改编的传记片,其编剧也是后来著名的导演约翰·休斯顿。放在今天来看,这个故事远无法和那些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相比,但依然极富魅力。它有着好莱坞一贯迷人的神话色彩——甚至令人想起后来享誉影坛的《阿甘正传》,同时,又有着早期电影共有的极为纯朴的一面,使人观之,难免不生出对当年的电影一种怀旧的情感。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阿尔达·约克是一名田纳西州的农村小伙子,家境平凡,个性纯朴,但也有些散荡,经常和村里的几个伙伴酗酒胡闹。不过,和今天好莱坞电影不同,这并不是其传奇的一部分。霍克斯在这里刻画出的是普通的美国农村生活以及其文化氛围的一面。约克有着传统农村青年朴实的性格,在母亲的失望和目睹自己家庭的困境中,有所触动。村中的一位牧师则扮演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努力用圣经中的故事感化约克,敦促他回到孝子和家庭责任的位置上来。

约克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他发奋到农田里劳作,并真诚地皈依了宗教。同时,约克的灵气也帮助他。他靠比赛打枪,赢得了一头牛,赎回了被抵押的土地。

在影片将近一半的时间里,勾画了一个农村青年成长的道路,但随即,约克“浪子回头”的生涯被打断了。征兵令发到村里,约克被迫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前线,约克表现出了射击的天赋,但他以宗教信仰为由坚定地拒绝长官提拔他为下士的命令,拒绝杀人。影片在这时,出现了普通但却令人信服的一幕:上校送给约克一本关于一位美国英雄的传记,约克读完之后,开始陷入沉思。在一座高山的岩石上,我们看到了传统电影中常见的景象:约克坐在那里,在落日的余晖中勾勒出他静静地沉思的剪影——“我的上帝,我的祖国”,约克在自己的理念和那本书打开的一个新的世界中徘徊。“把现世交给现世的君主,尽公民的义务”,书中的这段话令他开始转变。于是,在影片后半部,约克真正开始了其传奇的“业绩”。在一次激战中,约克神勇地单枪匹马,用普通的来复枪,打死了20多个德国鬼子和重机枪手,以神奇的枪法,令敌军放弃了抵抗的意志,一举俘虏了132名德军。

《约克军曹》大受欢迎,成为当年的第一卖座片。加里·库柏则因此片赢得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部早期的战争英雄的传记片风格朴实自然,但也不失好莱坞电影的神奇色彩,可以看作是此后好莱坞传奇英雄传记电影的先锋。

战神巴顿

相比于约克故事的纯朴,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塑造推出的《巴顿将军》则可以说是无可争议地登上了美国传记类英雄人物塑造的巅峰。乔治·斯科特扮演的这个身板笔直的“战神”的影子,至今仍然站在无数当代电影军人形象的“背后”。

《巴顿将军》是一部完全主流或主旋律的战争传记片。尤其是影片开始那段巴顿长达6分钟之久的讲演,身着戎装的巴顿与其背后几乎铺满整个银幕的国旗融为一体,毫无掩饰地张扬着其代表美国的形象。

这有点像后来的《教父》中的开场镜头。而它的编剧,正是日后《教父》的导演,其时年仅30岁的科波拉。他根据《巴顿:磨难与胜利》和《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创作了剧本,并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科波拉笔下的巴顿,几乎可以说是好莱坞英雄塑造的词典——个性鲜明,神勇无畏。尽管影片有着史诗般的规模,但战争在影片中更主要是作为塑造人物的一种背景。影片通过一个个事件,展现出的不仅是这位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四星上将所创下的诸多战争奇迹,更写出了其多面的性格。在这些关于巴顿的性格元素中,当然首先是其作为战神的美国英雄的形象。在影片开始的那段演讲中,就有着无数经典台词(演讲内容是真实的,但是从不同的讲话中综合而来):“好战是美国人的传统,美国人历来喜欢当英雄,美国人历来都是胜利者……将来也不会打败仗。”“我不想收到电报,说什么‘我们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阵地,让德国鬼子们去坚守吧。”“三十年后,当你坐在家中壁炉边,腿上抱着你的孙儿,他问你:‘爷爷,二次世界大战时你在做什么?——你就不用沮丧地回答‘唉,爷爷在路易斯安娜州铲粪。”除此而外,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还有片中巴顿用手枪向迎面而来的飞机射击;因打了一伤兵耳光,导致被撤职等情景。影片中更不乏小的幽默。巴顿在赋闲期间,牵着一条被他命名为“征服者威廉”的小狗出游,部下有些拍马屁地对他说,它会把对面的老太太的小狗咬死时,“威廉”却被一个老太太的哈巴狗吓得狼狈逃窜。

好的传记片,不仅仅是记录传主的生平和事迹,而能够扩展出更大的视野。巴顿形象的立体性还在于“战争背后的故事”。即巴顿作为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虽然仿佛为战争而生,却又不懂得战争实际上是政治的继续。他的著名的“大嘴”,使他多次越界闯祸。例如他声称“美国人和英国人是命中注定要统治这个世界”,激怒了苏联。当专门喜欢挑动是非的记者问他“您是否说过要对德苏两面作战”时,巴顿答道:“不,我从来就没有说过”,然后他补充道“要说过就好了”——足以见出其不羁的性格。

但影片并没有简单地把巴顿塑造成一个鲁莽的军人。实际上,巴顿的深度更在于其浪漫军人的特性。真正支撑着他的战神奇迹的是他复古主义情怀,但这却不属于20世纪。他看过隆美尔的书,喜欢写诗,对军事历史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创下的奇迹是他虽然属于一个16世纪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却能够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大战中享受胜利的殊荣。他的一切,正如科波拉所说,“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如果拍一部赞颂他的影片,那简直是笑话;但如果拍一部谴责他的影片,那谁也拍不成。”

另一种传奇

在当代好莱坞银幕上,能够与巴顿的“英名”相媲美的二战传奇人物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辛德勒了。它是与科波拉比肩的兄弟斯皮尔伯格的呕心之作,并成为《巴顿将军》之后,好莱坞战争题材传记片中又一个奇迹。

《辛德勒名单》充分展示了当代传记电影的多重性价值。除了传主本人的生活经历外,影片同时展示了围绕在这个人物周围的历史事件——纳粹的大屠杀。影片中用了大量令人恐怖的镜头表现了纳粹疯狂屠戮犹太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使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杀,借助传主的个人经历,成为经典的历史记忆。其中突出的如:惊恐的孩子们躲进粪坑,女工程师无辜被杀,焚尸场卷扬机高高扬起,一具具尸体堆积如山的地狱般的场面。斯皮尔伯格在这里运用的手法与此前瑞典推出的被称为描写了瑞典的辛德勒的《晚上好,瓦伦贝格先生》的纪实风格绝然不同。虽然不免有“煽情”之疑,但却令人终生难忘。而对于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斯皮尔伯格则坚定地采用了好莱坞惯用的神化式手法——“展示,但不讲述”,即很少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而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叙事镜头,塑造其正面形象和救世的壮举。他用一笔笔金钱买下了犹太工人生命,特别是其最后的独白:“如果我少喝一点酒,如果我……就可以多救下一条生命”,令观众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但战争的传奇或电影的奇迹更在于其有着多种不同类型。能够与《辛德勒》相媲美的另一部取材自二战期间真实人物故事的战争传奇中的主人公,并没有救助别人,而只是救助自己,但同样构筑了一部人生的传奇,这就是著名导演波兰斯基2002年推出的传记故事片《钢琴家》。影片依据于传主的传奇经历,同《辛德勒》一样,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时代画面。同时它又与《辛德勒》不同,在一种鲜明的欧洲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像中,通过主人公东躲西藏的亡命经历,构筑了一个富于生命哲理的主题,即“活下去”。它同样意味着一种反抗,或如导演所言,同样“昭示着一种力量”,在主人公备受磨难的亡命“传奇”中,更蕴含了一种“传奇”的人性的深度。

责任编辑/翟建农

猜你喜欢
传记片辛德勒约克
情怀永不褪色
热爱照亮生命
约克水生态中央空调全新上市
关于电影《戈雅传》的两点思考
美国的诞生(十作)·约克镇大捷
传记片的历史与人性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约克的硬实力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唯一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