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土”节 对对碰

2009-12-18 08:49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复活节万圣节父亲节

王 敏 赵 舒

节日的温馨都是相似的,虽然“洋”节“土”节各有不同的名目,“土”节温馨祥和,“洋”节新鲜浪漫,但都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这里,就让我们将这些节日做个“对对碰”,看看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春节VS圣诞节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圣诞节同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间也都集中在岁末年初,那么这两个节日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所以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承载着庆丰收和迎新年的双重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传说“年”是一种会给人间带来坏运气的兽,鞭炮能将其赶走,于是有了春节燃鞭放炮的习俗。现在,这已经成为烘托节日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也是节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除夕之夜、新旧交替之时,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新年初一一大早,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给儿童压岁钱。初一过后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互道祝福。另外,各地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庙会、赏灯会等习俗。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圣诞节

(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一个世俗化的节日。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当年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其中12月24日夜为平安夜(Christmas Eve)。

圣诞习俗数量众多,而且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圣诞符号及活动很多,如象征乐园树的圣诞树,还有圣诞火腿、圣诞柴、槲寄生以及互赠圣诞贺卡和礼物等。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平安夜,传统上是放圣诞树的日子,人们团聚在家中共进晚餐,然后围坐在火炉旁,弹琴唱歌,举办化妆舞会,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红色圣诞帽。孩子们睡前把圣诞袜挂在壁炉或床头,期盼圣诞老人的礼物。传说圣诞老人会在平安夜驾着驯鹿拉的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千家万户,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礼品装进袜子里。

圣诞餐是圣诞节当天的主餐,主要食品为:火鸡、烤鹅、腊鸡、布丁以及各类小甜饼和鸡尾酒。按照习俗,吃圣诞餐时,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多放一份餐具,据说这是为了“主的使者”预备的,也有的说是为一个需要帮助的过路人而准备的。

传统圣诞花是圣诞红(一品红、猩猩木),圣诞植物还有冬青、红孤挺花、圣诞仙人掌。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所以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依旧在延续。

清明节VS复活节

这两个同为春天的节日,虽说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可其中的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清明节讲究的是对先人的追思,而感恩节则更加看重对春天的向往。

复活节

(Easter)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重大节日。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

典型的复活节习俗都跟春天和新生有关系。复活节前夕,人们给鸡蛋着色打扮一番,到了复活节,孩子们会发现床前的复活节篮子里装满了巧克力彩蛋、复活节小兔子、有绒毛的小鸡及娃娃玩具等,据说复活节兔子会将彩蛋藏在室内或草地里让孩子们去寻找。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给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彩蛋从山坡上滚下,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全部彩蛋归他所有。

复活节的传统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用羊祭祀,是过节的一个老传统,羔羊象征着耶稣的献身。吃火腿是英国人遗俗,今天已发展成复活节的传统食物,人们在复活节期间经常吃复活节罐头。另外还烤制特别的复活节面包,面包上画有基督耶稣的字样、十字架,或羔羊的图案等,以纪念基督。

百合花象征神圣与纯洁,人们喜爱以在春天、复活节左右盛开的百合花来代表耶稣基督的圣洁,形状像喇叭的百合花,像正在大声宣扬耶稣基督复活的好消息。复活节这天,到处可见漂亮的百合花,特别是白色的铁炮百合花(又称麝香百合)被视为人们的“复活之花”。

端午节VS感恩节

乍一看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和庆祝方式上基本没有相同点,但实际上这两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不同在于,端午节纪念的是一个人——屈原,而感恩节感谢的是一个民族——印第安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其中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很多人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已经传承了多年,本源的端午节应当是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赛龙舟,用五彩丝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发辫上以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艾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凡此种种,皆和防疫健身有关,所以它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感恩节

(Thanksgiving)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自1941年起,美国的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在每年11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感恩节的起源历史十分复杂,可追溯到美国的发端。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迫害的102个清教徒从英国启航。在大海中漂泊了3个月后,来到美洲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港口,在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定居下来。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缺衣少食,面临疾病的侵袭,只活下来50来人。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部落酋长马萨索德领导的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1621年他们迎来了大丰收,为了感谢上帝的赐予和帮助他们的印地安人,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他们与邀请来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庆祝活动。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仪式,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用火鸡、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来源于第一次感恩节,那时的菜谱包括:玉米面包、奶酪派、鹿肉、鸭鹅、南瓜布丁、印地安布丁等。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七夕节VS情人节

这两个节日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都是为了爱情而过的节日,但细想来,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七夕节更加注重女子的心灵手巧,而情人节则更加注重情人之间的热烈情感。

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是西方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传说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圣瓦伦汀(St. Valentine)而设的。

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伦汀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因此身陷囹圄,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据《天主教百科全书》记载,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把2月14日定为圣瓦伦汀日。如今,这个节日以圣瓦伦汀节,即情人节的姿态在世界盛行。

情人节的特色是情侣进行晚餐约会,有时男性会借着唱情歌的方式向爱人求婚。人们互相馈赠礼物,如巧克力、贺卡、珠宝首饰和花,人们还喜欢送情人卡,情人卡上通常绘有爱神丘比特、给箭射中的双心等。代表爱情的玫瑰花,尤其是红玫瑰是情人节的象征,节日时期玫瑰十分畅销,现在人们又培育了很多新的玫瑰品种来表达爱情。

中元节(盂兰盆节)VS万圣节

中元节与万圣节同为“鬼节”,但过节方式却大不相同。中国人过中元节,讲究庄重、肃穆,以此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而西方人过万圣节则轻松、愉悦的多,热衷于恶作剧和无伤大雅的玩笑。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主要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有些地方又把它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中元节则大多是一家之祭。

中元节有两个传说: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北京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会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万圣节

(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日为万圣节,而10月31日夜被称为“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来源最普遍的版本,认为它源于古西欧国家的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年轻人戴着各种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为一种秋收的庆典。还有的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人们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

现在,万圣节之夜被看作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人们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刻上眼嘴,放上蜡烛,然后挂在树枝、大门上,以驱逐妖魔鬼怪。每当万圣夜到来,孩子们都会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奇异的“杰克灯”(掏空南瓜,在外面刻上眼睛与大嘴巴,在瓜中插上蜡烛,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在月光下走家串户,向大人敲门要糖果、饼干或钱,并且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不请客就捣乱),如果不给,调皮的孩子们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把人家门上的拉手涂上肥皂,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向门口扔鸡蛋或往后院扔卫生纸。还有一种习俗,就是每家都要在门口放很多南瓜灯,如果不请客,孩子们就踩烂他一个南瓜灯。

橙色与黑色是万圣节的色彩主旋律,橘色的有南瓜灯,黑色的有黑猫、蜘蛛和巫婆。而家里的大餐桌则用橙色、黄色、草绿色渲染出乡村气氛,将南瓜灯、稻草人拿来做装饰物。很多人将万圣节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节日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和新年了。

重阳节VS父亲节/母亲节

中西方都有为家中长者过的节日,这也表明对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是通行的。

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单位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放置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而吃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母亲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

节日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又名希布莉,宙斯、波塞冬、哈迪斯、德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母亲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每逢母亲节,母亲们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康乃馨、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贺卡和纪念品,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在胸前佩戴康乃馨,颜色很有讲究,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戴白色康乃馨,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康乃馨。

父亲节

(Father's Day)

父亲节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6月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由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推动成立。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后来,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通过教堂仪式、送卡片和礼物来纪念父亲节。

父亲节这一天已成为不仅自己的父亲,还有言行如父的所有男子,包括继父、叔父、伯父、伯、舅父、祖父、外祖父以及成年男性朋友的节日。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有贺卡、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一般是父亲喜欢的衣服和爱喝的酒。

父亲节的正式节花是白玫瑰或红玫瑰。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戴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戴红玫瑰,也有以黄色玫瑰花为主的。

猜你喜欢
复活节万圣节父亲节
复活节彩蛋
万圣节狂欢派对
过父亲节等
寻找复活节兔子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寻找复活节彩蛋
《父亲节》等
快乐父亲节
万圣节大猜想
复活节“滚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