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过程演变的规律探析

2009-12-17 09:57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议题网民舆论

杨 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2003年来,几乎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并且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这说明互联网已成为我国舆论的发动机,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其影响力不可低估,需要重视和正确引导。本文试图分析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及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以利于有关部门科学引导网络舆论。

一 、关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公开表达的社会舆论。它主要存在于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中。

网络舆论是因特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舆论方式,受网络技术的影响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主要有议题的自发性、观点的多元性、意见的情绪性等。

一、议题的自发性

即网络议题由网民自己设置。网络的开放性,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场所,使“全民开讲”成为可能, “在互联网上,网民倾向于主动设置议题,自发地形成热点舆论。”[2]这一点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在传统媒体中,议题设置自上而下,其强大的把关能力使议题的类型和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才有机会成为议题,大众几乎没有参与议题设置的能力。然而在网上,把关作用弱,各类内容,不管雅俗,是否符合传统媒介刊发信息的有关要求,只要能激发兴趣,都有可能成为议题,即议题设置可以自下而上,是网民的意见发表引发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传统媒体在信息、舆论传播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垄断地位或者说霸主地位已经动摇。“[3]

二、观点的多元性

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发布观点,展开讨论,网民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对于同一事件,常常观点看法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造成了网络舆论观点的多元性。如在2007年年末,许霆的ATM取款案引起了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网络上对于许霆恶意取款是否构成盗窃罪、许霆案是否量刑适当,到金融机构、银行是否有责任,法律是否绝对公正公平都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而且各方秉持自己的观点,各不相让,网民的“激辩”一轮复一轮。

3、意见的情绪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即兴和随意地发表意见,这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使网络上充满极端的、情绪化的意见,特别是网民的匿名身份,使网民情绪化地参与网络传播。有些情况下,事实还并不清楚,问题还仅仅是一面之词,没有经过认真的核实和客观的判断,往往就会激于一种情绪下结论。而强大的网络互动,又推波助澜,造成情绪相互影响和激荡。往往是网民越讨论态度越偏激、观点越尖锐,个人感情色彩越浓厚,最终情绪的发泄和即兴的简单推理湮没了事实和问题的复杂性,使意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而意见的激进与偏差又使得舆论方向具有难控性。如《史上最毒打后妈》、《哈尔滨警察打人》。

三、网络舆论过程演变

网络舆论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期

网民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类社会事件发帖,使网民知晓事件,但因为网上帖子众多,一个帖子很快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一定引起网民关注,只有少数的、同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反映社会焦点及热点问题的帖子,才能引起网民共鸣,出现相关的新帖、跟帖或转帖,使该事件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加快,点击量随之上升,打开网站或论坛就可能会看见相关事件的讨论,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网络舆论初见端倪,但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往往缺乏媒体参与其中,民间舆论场占据了主要地位。

2、 形成期

反映事件的帖子被关注后,会做为精华帖推荐、置顶,进入排行榜,带来更大规模的点击和评论。大量的信息触动了网民的情绪,引起更多的讨论。针对事件,网民们在网络上开始发表意见。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对新闻事件的反映不可能都一致,因此引发了网上讨论热潮,网民围绕事件进行激烈评论、争论,论坛上、博客及贴吧、QQ和MSN中广泛散播相关的新帖、跟帖或转帖。而网络上的讨论能否掀起强大的网上讨论热潮并形成网络舆论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跟进报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

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事件引起媒体重视,媒体将介入报道,如网站会以专题等方式追踪、讨论。而媒体的介入使得网民自发的、无组织的热议事件变为有组织的讨论,立刻带来事件讨论升温,进入了集体讨论阶段,影响力必然放大。如“华南虎”事件初期引起网络媒体的注意和介入,仅在“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网络媒体开辟的讨论专区中,不到10天帖子累积就达150多篇,跟帖、评论无数”。 [4]假如没有新媒体或传统媒体的加入,帖子将很快下沉,销声匿迹,不能形成有影响的舆论。

为什么媒体的介入会激起集体性的讨论,并促使舆论形成?主要是因为目前网民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普遍较低,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57.4%的网民不相信论坛博客中的内容,38.4%的网民对网络新闻不信任。对于自己不信任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参与讨论,而没有讨论,就没有意见的交换和沟通整合,形成不了有影响的舆论。只有当媒体介入,特别是强势媒体的参与后,借媒体的信誉度及凝聚力,使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增强,进一步激起广泛群体讨论,才能形成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网上“意见领袖”涌现,也是促使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网上,大多数网民是个体的聚合,结构松散,很难形成有影响的意见,而且对大部分网民来说,当关于事件众多的信息出现在网上时,除了自己非常熟悉的问题外,往往不知如何判断和无法确定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需要权威人物帮助形成自己意见。这些权威人物往往会成为论坛里的“ 意见领袖”。他们会向身边的网民做出相应的解释,其观点往往获得网友支持,让网民产生认同,甚至左右一些网民的看法,他们成了论坛上的核心人物。正是意见领袖的出现,助推网络舆论形成。

这是网民意见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舆论引导的一个关键时期。若及时公开事件真相,为公众解疑释惑,将有助于在事件舆论中占有主动。

四、休眠期

如果没有深度的报道和爆炸性的新闻,而已知的信息又无法让网民进一步掀起对事件新一轮的讨论,那么舆论会暂告一段落,进入休眠状态。但一旦出现爆炸性的新闻和深度报道,回落的舆论就会重新风生水起,将出现新一轮的舆论高潮。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网络舆论事件都经过这一阶段。

五、 高潮期

当网上出现新的爆炸性的新闻后,事件将会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社会组织纷纷介入,网络舆论进入群情激奋时期。这时各路媒体会竭尽全力报料。网站一般会开展对事件的专题调查;电视会把事件当事人及核心人物邀请做访谈;报纸会持续报道,事件至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专家、民众积极发表意见, 记者调查采访挖掘出重要的、新的新闻事实和背后现象,新闻评论不断,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整个网络舆论发酵,民意沸腾,使事件网络舆论升级,达到高潮。

这一时期,网民经过复杂的交流、取舍和融合,最终形成了观点鲜明、倾向性强的意见。持相同意见的网民已经组成同一群体,群体成员囿于自身固定的思考桎梏中,坚持激进意见,甚至向更极端的意见聚合。他们纷纷维护团队观点,抵触相反的意见,党同伐异。当事件相关信息发布时,往往很少会被关注,即使被关注也可能被曲解、歪曲;当相反意见出现时,往往会引来谩骂,甚至造谣诬蔑,网络舆论引导困难。到这个时期,整个事件发展的舆论方向较难控制和扭转。

当然,我们也看到新闻评论成功引导舆论的情况。如华南虎事件中,中国青年报发文《华南虎真假之辩折射社会信任危机》,人民时评发文《华南虎事件,怎样才是对全国人民负责?》,带有理性思考、严密逻辑的评论,促使网民深度思考,网民的关注点从对照片真假之分讨论转移到事件背后。

六、退潮期

事件已经真相大白,网民和媒体对事件关注和讨论开始退潮,舆论如同断了氧的火一样奄奄一息,渐渐消失。

从对事件网络舆论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引导的关键时期是在舆论的成长期。在成长期,由于舆论正在形成、以事件相关的信息增长和传播非常快,所以及时公开信息极为重要,相反,封堵信息会让流言和谣言四起,加速事态恶化。在高潮期,好的新闻评论对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此时的引导更多的是呼唤理性思考。总之,网络舆论的引导是一门科学,应从其过程演变特点和规律入手,积极引导,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5)

[2] 祝华新 ,单学刚 ,胡江春. 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2009年01月13日

[3] 陈力丹《媒发展大趋势对舆论引导的挑战》.新闻战线.2007 第8期

[4] 孙伟.《从“华南虎事件”谈网络舆论》.新闻知识.2008.10

杨文,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议题网民舆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