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009-12-17 06:22陈书凤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创造性材料历史

陈书凤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亦即“创造”。历史作为初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毋庸置疑,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中学历史的一个基本目标。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把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兴趣,可见任何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业或者从事的事业毫无兴趣,那么他就不会入迷,也就不会开动脑筋唤醒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谜语,谜面为“月照西窗”,谜底为“诸葛亮”(逐格亮);再让学生讲述他们了解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逐步引导到教材之中。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以致下课铃响过,大家仍意犹未尽。就这样,每节课我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就会激励学生在更多的层面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们知道,历史教材叙述的史实与结论一般都是固定的,这就使得本来丰富生动的历史演绎为一堆一成不变的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接受的只是单一的历史观。为此,根据教学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改变教材主线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讲《北洋军阀的建立》一节时,我运用当年一副著名的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作为教学引入。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此对联不工整:“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明显不对仗。在此基础上,我和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一起分析归纳了“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据此,一位同学提出,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国人民”,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施的特点全部归纳出来。很有创意!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引领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其本质。课堂提问也不仅限于让学生表述课本或老师讲的内容。对于一些问题,我安排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励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独创想法。这样,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各种原理,并据此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要求虽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或是自己苦心撰写的教案内,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无疑是不利于他们发展创造力的。如何使学生既能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又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历史教材也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契机。

众所周知,历史最重要的特点是过往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众多材料来演绎历史,故而对历史的阐释无疑带有后人的主观色彩。而这一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提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某些情景、后人对事件阐释、讲述的材料,让学生充当某事件的主角,就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或应对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在讲《抗美援朝》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关朝鲜战争的背景材料,然后介绍了近年国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及观点,最后设置了如下问题:

(1)请你以当时美国总统的身份说说你参与朝鲜战争的理由。

(2)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援助南朝鲜(现称韩国)进攻北朝鲜(现称朝鲜)并轰炸我国东北地区,请以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拟订一份表明中国严正立场和态度的声明。

(3)近年国内出现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请你以当时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身份表明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当这这一事件的直接当事人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不少同学都能依据当时的背景材料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创见解。可见,这种情景设置,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拓展其思维空间,做到标新立异,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历史课中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教师只要转变观念,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责 编 木 子)

猜你喜欢
创造性材料历史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材料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