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长富 欧庚申
【摘要】自二零零四年秋季,全面推行新的国家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学与教,体会甚深,令人振奋。总的说,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新地理课程;教学;认识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u argument geography course teaching
Lu Chang-fuOu Geng-shen
【Abstract】From 24 autumn, it is overall to promote new of nation geography course be a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required course, pass to learn with teach, realize very deep, it make the person fig up.Total of say, it all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way etc. new of request.This kind of change not only give geography the teacher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brought in the meantime rigorous of challenge.
【Key words】New geography course;Teaching;Understanding
1.新课程新在哪里
1.1新课程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ソ淌σ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2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反思和活动的对象。
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1.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是故,新课程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1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地理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课标是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服务,为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服务。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都应能用地理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行动,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2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往往停留在朗读、板书、板图、语言、板画、教案设计等方面。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继承与发扬。但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增加一些新的技能要求。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仅是学习的材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比如,案例教学教材提供的案例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教师要创造一些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来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课标要求《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课,过去只要学生记住了某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就可以了等,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在要求的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有关资料,能够说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来,要求的是这种能力,置于采取什么方法,使用什么素材,是不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得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同是教学习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2.3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经常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有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家庭中的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学了地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2.4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评价。
我们过去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总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是“虚”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赏识,对学生的失败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支持下学地理,用地理。
新评价理念提出,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如学习“乡土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当地环境状况的调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该调查时,不能只看调查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应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懂得并学会 与他人合作,学习地理的态度有所转变,比以往更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立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这些都可作为评价的依据。我们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这次调查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地理所运用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观察可以为地理教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评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作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发展。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2.4.1评价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读得真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你演得真精彩”、“你想得真有意思”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4.2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的认识水平,个性差异很大,我们要使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信心,就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学习地理的感受,尽量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什么,掌握了什么。在评价的方法上,应该形式多样,如: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等。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独自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进步和成绩,而不是依照集体或小组的标准。在评价的过程中,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各小组互评。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我们应该以新的评价理念去面对新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努力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散,灵感得以启迪,个性得以展示,创造得以培养,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收稿日期: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