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 史彩霞 焦玉彦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西部电影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由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在西部片沉默数十年后,它将西部片从一个低谷推向了另一个高点t其一改传统西部片一般模式,运用写实加浪漫的手法获取了前所未有的超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本文从整体基调、拍摄技巧以及主题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与狼共舞》这部影片中独特的创新手段的运用与展示。
[关键词]西部电影;文化;内涵
美国西部电影曾经在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气吞山河的魄力贯穿在美国的电影发展史上,重现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和篇章,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新好莱坞时代似乎不再青睐西部片,而城市警匪片、太空科幻片等新的类型片,则接过了西部片的题材与手法,争取了年青一代的观众。1990年,勇敢的探索者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它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在西部片沉默数十年后,它将西部片从一个低谷推向了另一个高点;其一改传统西部片一般模式,运用写实加浪漫的手法获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新的意识形态指向;亦不再是一味的野蛮与文明的对抗与冲突。凯文·斯科特纳大胆地采用了十几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片样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世纪前印第安人质朴纯真的生活,对美国政府犯下的灭绝种族、毁灭印第安文化的罪恶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对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主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科斯特纳抛弃了西部片的怀旧色彩,全片张扬着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使西部片在好莱坞重振雄风。
一、整体基调: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这是一部反映西部历史的史诗片。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可以逐步深入陌生的印第安社会、文化、习俗、日常生活以至其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西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风光。影片虽然采用了传说的叙事式的故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影片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情调融为了—体,使整部影片有了大放异彩的艺术魅力。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是一部西部片,而在内容上却是一部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揭露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同时通过一个白人背叛自己原有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它是多元主义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
先前西部片诸如《火车大劫案》《关山飞度》《正午》等,系传统西部片的一般模式:善良的白人移民遭暴力威胁的情节;善恶分明的影片人物;反映某种道德、理想、神话,宣扬“美国精神”的意识形态走向。而《与狼共舞》虽有传统西部片的深刻烙印,但已不是对其的继承与发展,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已不再是“某种道德,理想,神话,抑或对‘美国精神的宣扬”。而更侧重于对现实,对真理的追求,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并且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以往西部片不会有的东西——幅完整的印第安部落的生活画卷;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超越,对于整部影片所要表达主题的也很必要。
当自愿守卫边疆的中尉约翰·邓巴置身于荒凉的西部平原之上,遍地泛黄的金色秋草映衬着他迷茫的脸庞,天似穹庐月似钩,自由不羁的风声在四野里呼啸而过,这样的意境让人感觉真的很美。可是这不是一部唯美的美国西部风景片,这是一部有着不同寻常历史背景的影片,它揭示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军抢夺印第安人领土、滥杀印第安人的不光彩的历史。“与狼共舞”不但是影片的名字,也是男主角邓巴的苏族名字,因为邓巴与野狼“双袜”在平原上相互嬉戏的一幕着实令人难忘,这一幕也打动了苏族人,为他取了“与狼共舞”的苏族名字。这从侧面表达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人类与大自然并存的自然原理。影片使用长镜头将西部平原的景色与生活真实地雕刻出来,并且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当苏族与帕尼族决战,山谷、丛林和河流,与人类文明碰撞的声音组成了一曲交响乐。与此同时,影片同样也使用长镜头表现出了白种人所谓的“自由与文明”。当白人滥杀野牛,任凭野牛的尸体在荒原上腐烂,任凭失去母亲的牛犊低唤,任凭乌鸦随意啃噬腐肉,只为将值钱的牛皮剥下,牛舌割掉,那血淋淋的场景让人哽咽,难道这就是文明吗?当影片结尾,“风中散发”在山崖的一角大呼:“与狼共舞”,我将永远视你为我的朋友,你会视我为你的朋友吗?由此,白人的野蛮凶残与苏族人的正直善良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人性的美与丑得到了升华,善良与真诚得到了永存。
影片不仅在取材上大胆颠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更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打破了种族界限,以平等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善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
二、拍摄技巧:完美的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的统一
影片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的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拍摄技术上有着极可称道的精彩之笔。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影片达到了极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马群,原始的部落,粗野的牛群,纯自然,唯美而雄壮。即便有残忍的庞尼族的出现,依然不能抹煞西部令人心驰神往的风韵。豪迈的管乐、感性的弦乐、悠扬的爵士,大气而经典,刚柔相济,震撼人的听觉,激荡人的心灵。
在全片最经典的一幕“捕水牛”这一段里,综合运用了多种风格元素,达到了场景调度与叙事之间的统一,配乐更是震撼着观众的心。此段是由印第安人从营地出发开始的。声音起到了极强的提示作用,随着苏族人几声独特的叫声(画内乐),一种具有战斗性的隆隆音乐渐起(画外乐)。从这时起,音乐以号角式的战斗前奏开始。接着镜头把队伍和水牛放到了同一画面内,音乐也由开始的前奏式改为进展式。富有动感的音乐以管乐器吹着号角,伴着富有节奏感的鼓声,同样以弦乐做底(画外乐),配上昂首挺进的捕猎队伍,达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音画同步)。水牛进入了观众视野,画面以远景镜头拍摄水牛奔跑,声音也成了水牛奔跑时所发出的震慑人心的轰隆声(画内乐),音乐与画面配合加快了节奏(音画同步)。很快音乐激昂向上,给了观众一个提示——“战斗”即将开始了!音乐紧接着又变成号角式,随着邓巴的第一声枪响,猎捕全面展开!其间,影片把邓巴从苏族人和大环境
中脱离出来,拍摄是以低角度,表现其威风凛凛。音乐到这段后期,画面以全景表现牛群奔跑,音乐也缓和了下来。最后,一头水牛突然冲向一个印第安女孩,音乐戛然而止,画面仍然继续,直至一声枪响水牛倒地,整个捕猎才宣告结束!此时此刻,纵然只是听着原声音乐,那扣人心弦的旋律已经足以表达影片中宏伟的场面了。
在战斗场面里,声效的应用达到了全片的最高峰,这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夹杂了矛头刺股声、马蹄声、奔跑时发出的响声、叫声和枪声。在苏族人与庞尼族人进行正面交锋这一段的最后一幕——苏族人围成一圈,把庞尼族的头领围在中间,声音一下子从刚才围逼敌人的热闹转入到几乎静止,之后是对手歇斯底里地狂叫,然后又是苏族人对准那头领,一起开枪。这一段的声音是逐层递增的,从喧闹到静寂,再到局部的叫喊,最后是集体开枪发出的如炮轰似的响声。对声音的合理运用促进了这一段的叙事,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叙事之上,并由对峙时相对的静止造成期待,最后以响彻云霄的枪响结束了期待。
三、主题内涵:历史、文化、种族、艺术的重释与超越
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它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现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与其他美国人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与狼共舞》则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利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欲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苏克斯部族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是根据自然界的动物或人的某个动作而随意取的,如族长叫“十头熊”,首领叫“踢鸟”,那个白人女子叫“握拳而立”,邓巴则被呼为“与狼共舞”,缘由是印第安人看见邓巴与一只同他亲近的野狼滚在一起。此外,该片的三分之一对白使用印第安语言(配以英文字幕),但观众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新鲜有趣。所有这些,说明导演既注意尊重和宣扬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又竭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
《与狼共舞》凭借其独特的整体基调与拍摄技巧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这部影片留给人们的除了场面和音乐的宏伟,更是对社会、和平、种族、民主的思考。它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深刻内涵不但得到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少数部族中,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应更是空前强烈,凯文·科斯特纳也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等共七项大奖,世界为之瞩目。
影片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显现,为西部片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他复兴了一个片种,是对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