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智 汪勤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在归纳和总结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渊源关系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内生机理的生态学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学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循环经济所提倡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重要性并不是并列,而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优先顺序。
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三个层次:一是停留在企业生产层面的“小循环”,即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工业园区或区域的企业之间进行“中循环”,即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循环经济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它既是物质传递链,又是能量转换链,物质流和能源流沿着生态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原料、能源、废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能源、资源在其中反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所以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不能不考虑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对循环经济重新考究,引入生态学的相关概念,以此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渊源
(一)生态经济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中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物有机体及周围空间和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有机体的环境条件。生态系统既是一个综合体,又是一个功能单位,它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周围非生物环境进行永无休止的物质循环(物质流)、能量转换(能量流)和信息传递(信息流),形成自然生产力,为经济活动提供各种物质、能量,同时分解各种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关系。人类依赖自然系统,通过劳动投入,形成社会生产力。生态经济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性,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生态原理在经济中的应用与借鉴,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系统是一种复合生态型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系统是遵循生态学原理组织经济活动,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建立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它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模仿大自然的生态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在这个反馈流程中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循环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各要素在长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最优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具有整体性、自我调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够自我维持的开放经济系统。它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应控制在生态阈值之内,从根源上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使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和谐地加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保持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平衡。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要依据生态经济原理,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循环经济的目标和原则,因势利导地构造科学合理、联系紧密、效率更高的生产、消费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就业。
生态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内生机理分析
(一)生态阈限理论
生态阈限原理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生态规律。生态阈值的客观存在是循环经济范式的基本前提之一,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有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循环经济范式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本。循环经济要求把资源、环境的消耗严格限制在它的阈值内,根据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来使用资源和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考虑企业或产业的发展所依存的外在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等生态因素和投资、技术、消费等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影响企业或产业的发展?对企业或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些?起限制或制约作用的因素又是什么?企业或产业怎样才能和谐而友好地利用这些因素促进其自身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功能理论
循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所谓生产者是指利用生产力要素的组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产品,其中必然产生相应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消费者是指利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广大用户,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分解者是指对于上述各类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解除、自净和消纳。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应当能对上述三大功能实施综合协调并达到流畅的循环。目前,由于单靠自然的自净能力已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分解者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人为地加大废弃物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和环境无害化处理,来帮助自然界缓冲能力的提高和自净能力的恢复,从而实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核心目标,这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三)生态食物链(网)理论
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进行资源循环。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系起来的营养关系。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此营养级循环和转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加工成一种或几种产品,就形成了一个产品链,加工新产品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废弃物产生,如果再利用,这个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就延伸了,逐步形成产品网或产业链。循环经济可以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原理,依据产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在各组成企业或部门之间构筑生态产业链,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产品交换,纵向连接第二、第三产业,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建立生态产业系统。构筑生态产业链即建立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和信息链。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是指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进行物质传递、供应、副产品交换建立的生态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网络成员依据能量的品质差异,进行“能量层叠”梯级利用,如热电联产等。信息链是生态产业园内进行物质、能量顺利交换的基础。
(四)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指生物群落、种群或个体在空间、时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多维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生态位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自然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企业都有其生态位。企业的生态位可定义为:可被利用的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资源、能源)和社会因素(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技术条件、社会关系等)的总和。企业的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态(能源和资源占有量、人员、资金、技术科研力量等);二是企业的势(能量物质交换速率、生产率、人员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等)。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反映了企业的生态位宽度圈。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捕食和竞争,本质上是争夺有优势的生态位。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网络中的企业要想有强竞争力,必须有足够的生态位宽度。在生态企业发展中,可以通过合理构筑和利用生态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技术经济角度看,每一种循环经济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就是针对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或几种废弃物,寻求使其变为产品的最有效率的技术经济“生态位”。比如,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来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使企业能够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充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竞争。
(五)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系统具备对环境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当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其结构(种群类型及其比例,各种群个体数量)及功能(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信息传递和接受更有效,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循环经济强调按照自然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强调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和生态环境效率,规划建立产业共生体系,注重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追求尽可能实现产业体系内部物质的闭路循环,建立产业体系中不同生产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和资源共享,为每一个生产企业的废弃物找到下游的“消费者”或“分解者”,建立起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
目前,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施途径是建立企业共生体系,即建立生态产业园。只有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完善的产业间(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共生网络,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这可以从生态平衡理论,比如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机理,反馈和自我调节原理,整体性、开放性和有序性原理等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路.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2)
2.张宾,王绍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生态工业园建设.基建管理优化,2006
3.胡振鹏,汪勤峰.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2)
4.李云燕.循环经济生态机理研究. 生态经济,2007(2)
5.黄国亮,陈治亚.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8(3)
作者简介:
郑智(1976-),南昌工程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生态经济。
汪勤峰(1971-),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