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动辄“以身相许”是悲壮还是悲哀?

2009-12-11 09:32乔志峰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折射出丹丹救助

(北京)乔志峰

古有卖身葬父,今有以身相许救同学。媒体报道:22岁的女子丹丹在网上发帖称,她的同学由于身患重度脑髓炎,急需15万元急救。如有好心人愿意捐款救人,她愿以身相许。帖中还附上了丹丹自己的身高、性格爱好等基本情况,并附有一张靓丽的照片。帖子一出,便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称其不该拿终身幸福来作筹码。

再见女大学生以身相许!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以身相许”的新闻不绝于耳:为了给母亲治病“以身相许”;为了找个好工作“以身相许”;成都一女大学生甚至为了完成学业,也愿意“以身相许”——“谁帮助我解决2万元专升本的费用,我不但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报答他,若对方为男性、未婚,我还可以嫁给他……”这样的新闻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现在有些女大学生,除了“以身相许”还会做什么?

我不赞成女大学生采取有悖社会公秩良俗的方式来“献爱心”,也对动不动就“以身相许”的做法很反感。但我觉得,此事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并非女大学生该不该“以身相许”,而是她们为何要选择如此另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这么多女大学生“以身相许”,首先折射出的,当然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的不足。如果我们有完备的救助体系,并且救助的渠道是畅通的,那些女大学生为母治病、筹措学费、救治同学的困难能得以迎刃而解,她们或许就不会动不动便“以身相许”了。

不过,尽管这些女大学生可能是迫于无奈,才想出“以身相许”这么个下下之策,她们也许确实是遇到了难处,但作为“天之骄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想办法,而是打起了“身体”和“婚姻”的主意,这不仅是无奈,更折射出当前部分年轻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办法总比困难多,怎么能动不动就拿自己的终身幸福做交易呢?“以身相许”看似悲壮,其实是一种悲哀。今天遇到了困难“以身相许”,明天再遇到困难怎么办?总不能靠“以身相许”过一辈子吧!

由此看来,要消除女大学生动辄“以身相许”这种令社会蒙羞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部门要注重加强对年轻人进行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坚韧不拔的品性——我们不光要培养大学生,更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大人”。

本栏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折射出丹丹救助
高中数学之美
Saving Money
美人鱼2
油罐内外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表达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