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会,巧引导

2009-12-11 09:39刘润敏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阿Q祥林嫂课文

刘润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倡导了多年,可纵观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还是教师。

怎样做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呢?

备好课是一个前提。现在的语文教参与以往的语文教研相比,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参是对语文教材的肢解,所以教师也往往是依据教参的内容去肢解课文。这样,一篇文章讲下来,学生所得到的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很难形成一个系统,不利于知识的把握。节节如此,篇篇如此,把本应充满乐趣的语文课堂搅得枯燥乏味。绝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母语的乐趣,而新的语文教参则打破了这种模式。虽然它仍旧保留了一些旧有的板块,但其中却增添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名人名家对作品的赏析评述以及一些教育家的教学心得,而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知识平台。教师可以在综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一个客观的把握,为我们课上的宏观调控,奠定了一个理论上的基础,进而使我们以不变应万变,随时应对课堂上临时出现的各类问题。

备学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另一关键。教师在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文质疑,要把握学生脉搏,洞悉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他们提出问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抓住机会,对学生加以启发式引导,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般观点认为,作品中的刘兰芝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最后选择在新婚之夜投湖自尽,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作品既然要表现刘兰芝的反抗精神,为什么不安排她在父兄逼嫁时就自杀,而要安排她在再嫁失节后去自杀呢?她再嫁不是一种屈服吗?这样,她的反抗精神不是逊色多了吗?”由于课前我对于课文有了一个很透彻的把握,所以当时,我加以适当引导,最后让他自己找到了两条理由:一方面,从主题的角度看,作者如此安排,更能深化主题。安排她先死只能表现她对封建家庭的反抗,而课文中的安排更能体现她对那个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从人物思想思想性格看,她顺父兄意,外嫁他人,而不死在兄家,是为了维护兄家的名声,不给父母带来任何麻烦,集中体现了她的贤惠善良的本性。经过这一番探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得更彻底了。

《阿Q正传》一文在新旧版本的课本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新版本,更将老版本中的只引入第七八两章改为引入全文,而且一篇作品独占一单元。这不能不说是编者对它的重视。可怎样才能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利用三五课时把课文讲完,而又不给人零散的感觉呢?别忘了,那可是一篇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啊!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巧妙的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来给阿Q办户口。在这张表格上,我按一般档案资料内容格式设置了以下几个栏目:姓名、籍贯、家庭住址、政治面貌、是否婚配、有何特长、受到何种奖励、受到何种处分、主要经历等,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对阿Q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然后,我们针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逐一展开分析,由姓名的不可考,推出阿Q的政治地位,由籍贯不详、地址为临时处所推出其经济地位,由其婚姻悲剧推出其思想精神上的特点,再由其特长及所受奖励和处分总结出其“胜利法”的特点。最后,由其主要经历总结出造成阿Q悲剧的主要根源。这样,短短两节课内学生便把握住了课文最精髓的东西。

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都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由前到后逐步展开分析,最后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或创作成就,结果要用好几课时才能把一篇文章分析透彻,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在讲鲁迅的《祝福》时,我进行了大胆尝试,仅用了两课时,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上课,我就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通过读课文,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有的同学说,祥林嫂是在春节的“祝福”声中离开人世的;有的同学说,祥林嫂是在春天没了丈夫的;有的同学说,她是在新年刚过时被婆婆抓走的;有的同学说,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是在春天被狼吃掉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阅读的兴趣特别高。就这样,一个问题串起了人物.情节等课文内容,从而带动了整个课堂阅读教学,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有这样一个比喻非常巧妙的解释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一堂好课是一场优美的交响乐,那么老师是指挥,学生是乐手;只有指挥和乐手通力合作,交响乐才会优美动听。

巧妙地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有一次讲《林黛玉进贾府》,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放假的时候,是愿意去住奶奶家,还是愿意去住姥姥家呢?”有的同学说,当然是奶奶家,奶奶家就是自己家,多自由啊!姥姥家就不同了,一举手一投足还要看舅舅、舅妈的脸色。我一看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就顺势又问了一句:“林黛玉进贾府,就等于到了她的姥姥家,她的表现会如何呢?”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兴致高涨地读起了课文。很快,同学们就从课文中找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一节课下来,很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谁说语文课费力不讨好?谁说语文课枯燥乏味?学科的魅力靠教学的智慧,靠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灵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你肯下工夫去钻研教材,只要你愿意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你多动一些脑子,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真正满怀阳光、身临其境地融入教学本身,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它不仅启迪学生的心智,而且让自己变得理性、睿智。

打破常规教学,突出奇兵,化繁为简,抓准机会,巧引导,我们就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猜你喜欢
阿Q祥林嫂课文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阿Q和老A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