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示艺术浅探

2009-12-11 09:39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卢 刚

摘 要:根据认知理论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师生间交流脱节,阻碍了学生释疑和表达学习感受,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给学生以应有的提示。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提示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用提问的形式设置问题,但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好,教师为节约时间就直接把答案抛给了学生,致使学生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对对语文失去应有的亲和力,给学生一副晦涩难懂的面孔。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进行提示,没有给学生搭好台阶。为此,本人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课堂提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引用古诗词提示

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做好提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英雄的形象,我引用了杜甫的诗歌:“僵卧草地不自哀,尚思为军送火柴”,使学生领悟了杜甫那种渴望效命疆场、杀敌制胜的报国雄心,也更好地把握本文无名战士忘我的崇高革命精神。

二、介绍式提示

怎样理解《药》一文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怎么办?我就先向学生引用一则资料:“鲁迅曾经谈到,他构思《药》时曾从两篇外国作品中得到启示和触发,这就是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齿痛》描写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撒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只是不断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稣的冤死重要得多。《工人与白手人》描写一个革命者为谋求工人幸福而进行斗争,结果被捕坐牢,他的手因为“整整带了六年的手铐”而没有血色,成了白手,工人们却又因他的手白净而认为“不是我们一伙的”;两年以后,这位革命者要被绞死了,那个工人却想去弄一节刑架上的绳索回来,据说“那东西会给家里带来好运气”。从中我们看到,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展开两个方面的描写:一方面是革命者、改革者的奋斗和牺牲;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愚昧和冷漠。由此看到鲁迅构思《药》时所得到的启发和触发。如是,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有了明确的方向。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作者当时思想状况有了深切的理解,然后从主暗线着手理解,主题眉目也就清楚了。

三、对比式提示

《药》一文中乌鸦飞走的描写该怎样理解呢?学生一开始不明就里,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恰如其分的提示,给学生做好铺垫,搭一个台阶。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阅读重点描写句子:“只见乌鸦飞去了”,还要“张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作者为何如此再三地强调呢?再提示学生思考前面的照应处,学生会很快找到“它并没有按照夏瑜母亲的愿望飞到坟墓上去”,而是“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可见作品是想说明夏瑜母亲因愚昧而产生的那种梦幻式的追求终究会破灭的,一定会破灭的,对揭示主题也相当深刻有力。

四、生活化提示

我们学习《死水》一文,怎样理解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呢?为什么诗人要把一沟臭水写的这般妖艳美丽?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相似情况来向学生作个说明。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这时学生已领会了诗人的高明之处,再趁热打铁,进一步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五、结合背景提示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确实是篇流传千古,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文。作者为什么要深夜独自出来走走呢?学生很快会找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好,接着问题就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他遇上了什么不开心的、烦心的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跟学生提示当时的背景。《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彷徨中,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三条:参加革命、参加反革命,选择逃避。他最终选择了 “暂时逃避”,钻进中国古典文学中专门研究国学。他曾经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在这三条路中,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既然不能参加革命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的过日子”。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里,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这样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也就不再难了。

六、情景化提示

《我与地坛》一文在写对生命的思考时,为何要插入三处景物描写?我提醒学生想象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当你遇到顺心事情时看到周围景物有何感慨?而有伤心的事情呢?学生沉浸在往事的体验中,然后再细致地品读本文的写景段落,再谈感受,他们也就言之有物了。接着老师总结:正因作者在拥有这些独特之景的地坛中,感悟到了在看似沉寂、荒凉之中那种醇厚超越历史的沧桑与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才重扬起生活的风帆。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物我不分的情境,对景物的不同感受蕴含着对人生不同境况的理解,而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又与园中景物意义对应。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学生也大都沉浸在对生命产生敬畏意识的浓浓氛围中,思想再一次受到洗礼、陶冶。景物描写的作用肯定能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对作者的高超写景艺术也会产生敬佩之情。

七、期待性的重复提示

有时候,课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高度紧张,思维处于疲惫迟钝中,对一般的非重难点问题难以反应过来。老师要善于洞察这一点,不要急于催促学生回答,可以多重复提问,给他们从容思考的时间,眼神中充满期待,多给学生以鼓励,就像和煦的春风抚慰着禾苗。这种提示多是属于情感的交流,体现着对学生的理解和爱护。学生在这样的期待中会积极思考,最终会找到比较理想的答案。

在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学提示艺术的探索与应用是无穷无尽的,上面所述不过是沧海一粟。只要我们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眼中有学生,在备课时也备好学生,那我们就会探索出许多切合实际的,既能充分运用教材,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示技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第12页.《立足教材 有效拓展》.2007年6月

2.《教学案例》第24页.《诗意语文的精彩生成》.2006年11月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城关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