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模范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作者单位:河北省固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