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国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握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写作文时总表现出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三、不知怎么去写;四、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针对这些情况,我试行了下列一些相应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我每接过初一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意接近。
二、积累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三、求诚求真、切近实用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就是用文字来代替说话。所谓“切近实用”,是指写作目的而言。学习写作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为了继续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由于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学识与经验阅历有限,指导他们写作,只能要求他们就近取材,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反映周围的人和事,真实而具体地写出自己的见闻、见解或体会,而无需乎过高地要求他们去写所谓国家大事,或者要求他们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是他们力所不及的。这些标准应该有以下几条:
1.言之有物。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解,或反映作者的见闻。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就是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有的完全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或真实见闻,颠来倒去就是那简单的几句话,有的篇幅虽然长一点,但空话套话不少。究其原因,一是对所写的事物不熟悉,不了解,却硬要去写;二是没有写作的欲望,勉强写出的话,不是出自内心。这两种情况的产生,主要责任都不在学生,而是由于某些命题作文脱离实际所致。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多观察,多了解,熟悉周围的人和事;还要以恰当的命题,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甚至让他们觉得非说不可,非写不可,不说出来,不写出来,就不痛快。这样写出的文章,当然就有内容,就“言之有物”了。
2.抒发真情实感。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抒发感情。正确的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叶圣陶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他说:“情感不可无所附丽,常要借着述说或推断以达情,这就含有叙述或议论的分子了。”的确,只有把情感融于叙述与议论之中,才能达到真正抒情的目的。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感受,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感动人。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作者把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个道理在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如实地写出来,读者看了这类文章,便不自主地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与变动。
3.结构完整,句段连贯。一个人说话,应该有头有尾,不能丢三落四,条理不清。写文章,要求就更严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必须衔接自然,语势贯通,首尾相顾,融为一体。一篇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句段是否连贯,是检验作者思路清晰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学生常常在这方面缺乏修养,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在动笔之前打腹稿或拟提纲,在组织安排、布局谋篇上多下些工夫。这个工夫非同寻常,就好比建筑工作中的蓝图,舍此,不能造出气魄宏伟、美观实用的房屋。
4.语言通顺、得体。孔子曰:“辞达而已矣。”我们所说的语言通顺、得体,即孔子所说的“辞达”。这是古今文章家一向重视的衡文标准。中学生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切实加强语感的训练,多读多思,口诵心惟。久而久之,必能体味语言的韵味与奥妙,写作时,语言的通顺得体就自不待言。语言的得体,还指说话人(作者)必须分清对象,注意场合,符合身份等等。有些话从语法或逻辑上看,并无错误,但就是不能那么说。例如,某中学生向他的父亲写信说:“本人的钱用光了,速寄钱给我,勿误!”儿子怎么能这样向父亲说话呢?真是不成体统!由此可见,语言不得体,也不是一件小事,很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四、由量变为质变,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错误观点
每完成一篇习作,先指导自改完善,互相交流修改的收获。教师讲评后,要指导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领悟到的认识写成后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欣赏水平。为了促进学生自觉自改完善,可采取一些鼓励性质的活动,例如,选读佳作,或选登在板报上,定期作文比赛,组织向报社投稿等。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才有效。
作者单位:衡阳市常宁洋泉教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