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真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相信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大语文”观念会达成共识。然而一旦回到现实,看到学生抄流行歌曲,看漫画卡通,读武侠言情等,不少老师的反应也许不仅仅是忧心忡忡,甚至于要气急败坏,一查二禁三收了。恐怕在我们的“词典”里,所谓大语文、素质培养,更多的是与经典的主流文化相联系,而不包括通常所说的这些“流行文化”。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否应该绝对摈除这些“流行”的作品呢?
我看大可不必视其如洪水猛兽。学生没有进入我们所期待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从学生主观内在的因素来看,年轻的他们理解力、鉴赏力一般相对不高,使得这些流行文化作品的介入也成为了一种自然或必然。虽然那些中外文化经典具有穿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邃,更有描摹形象千姿百态、刻画人性鞭辟入里的精细微妙,但对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要读懂、领略歌德六十年著就的《浮士德》的内蕴,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的哀思,无疑是面对一座座令人却步的高山。经典这种高度往往使年轻学子的心迹难以与名作的轨迹熨帖一体,甚至让他们望而生畏。经典是高雅的,它严肃、博大、精深;而流行却是通俗的,它亲切、好懂、贴近,单从一种亲和、平视的阅读角度来看,青少年学生阅读选择中的天平倾斜,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进一步从客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学生也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面对现代化媒介,每时每刻都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当然也包括着不可抗拒的流行文化,它们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科课程实施,这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为成绩、为升学而心力交瘁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他们深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于是,在时间紧、压力重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只能偷得片刻,使“煎烤”的大脑、身心得以暂时放松,结果是读不太费劲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就成了流行选择。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与时俱进,就不能不顾及社会文化这个背景。任何将语文课堂、课业内容与时代、与社会对峙或间隔的语文教学,都是缺乏活气、灵气,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亦往往是低效的,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的各种生活阅历,包括所涉足的流行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帮手,而不是对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把流行的作品一律拒之门外,把阅读之门开得更大一些,未必不利于语文的教和学。从现代课程论来看,流行文化作为语文课程中的“潜在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管你有意编制还是无意观照,实际上它已大踏步地“显性”在语文课程之中,参与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与效率,并影响到学习主体的发展。事实上,金庸的作品入选高中教科书,周杰伦歌曲中体现的“中国风”,甚至三毛、琼瑶作品中理想主人公的至善至美以及笔墨的精细生动等,对学生欣赏心理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语言的熏陶和情操的感染,其反应未必是消极的。可以说,流行中不乏精品,无论从语言技巧的滋润,还是人文精神的熏陶来说,流行作品对语文教学产生的作用的确不该漠视。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作为教学内容的参照,作为教学的认知、情感、心理的背景,作为传播历史知识、文化常识和文化精神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小的课堂,延伸了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特别是为薄薄的教材文本注入了时代气息。并且语文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学生主体性活动中自身经验的重要。哪怕仅是阅读流行、时尚作品而产生的体验、感悟、陶冶、浸染、默化等,也将可能有助于开拓学科视野,有助于教出的学生不再是“标准化”的书呆子,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现代”的人,引起学习者在语文认知、语文应用、人格塑造、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变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科书中,更不能绝对框死在“大一统”中,应该开放门户,允许社会流行文化,特别是其中比较“经典”或“热点”的流行作品介入。
诚然,像任何事物一样,流行文化中的确有消极、负面、糟粕的东西,而且不乏粗制滥造、趋时媚俗、格调低下之类。但既然生活不是平静的满面春风,你又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安全无忧”的真空里生活呢?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要知道人为的真空是绝对培养不出你所期待的免疫力的。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恐怕决不在于“堵”,而只在于“疏”。
当然,本文所述的目的,并非为大读卡通、武侠、言情之类推波助澜,也绝非冷落博大精深的高雅经典之作。我所谓“把门开得更大一些”,是希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允许并引导学生:海纳百川,多元接受,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思考的实践中,分清雅俗优劣,锻炼辨析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深植人文底蕴。正如魏征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本固源通,才能木长流远,这才是最最关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