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江泚 范长留
摘 要: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原因有多方面:有来自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有来自农村教师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流于形式,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还有来自学生教学的困惑,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全面实行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改 困惑 农村教师
新课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知识多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既可以当教材,又可以当作科普读物,功能增加了,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如,今年在完成化学必修两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为高二文科生开设了《化学与生活》选修课,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想文科班的学生现在既不进行化学水平测试了,以后高考又不考化学,认为文科班学化学两个字“头疼”,学生“头疼”老师“头疼”,没想到上了几节,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的高,不考试了,学生反而越爱学了。真是破天荒,但仔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教材变了,方法新了,负担轻了,趣味浓了,使化学真正变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门学问。可见一本好的教材就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火。
新课程理念决定了新教科书的编写,从根本上改变了“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取材于生活、生产实际,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化学常识、周围的化学环境,来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这近两年内,我们虽然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劳动,但工作做的还是不尽人意,尤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新课程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一、来自我们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开展不久,教育部课程评估组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镇到村的顺序排列,对课程改革“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呈逐渐下降趋势(38.6%、28.6%、28%、11.1%),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3.6%、4.2%、5.0%、22.2%)。在新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索方面,农村教师的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没有摆脱传统评价忽略过程、注重结果的弊端,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尚有11.1%的学校对教师“很少评价”,而“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的比例(38.9%),也明显低于省会、市县、和镇的教师。另外,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信心也低于省会、市县、和镇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仅有5.6%,认为“受条件限制而暂时不可以实现”的有44.4%,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教师,认为“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教师仅有50%,低于其他地区。其实,基础教育比较落后的其他县市农村中小学在新课改方面也大抵如此,甚至困境更多。新课程实施已近两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为了高考,只有回归各种教辅书之中,探究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活动被超时超量的课时和讲解所取代,使我们的教学感到很茫然和被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归因。
1.传统教育理念阻碍新课改
农村学校和教师拒绝改革、墨守成规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评价制度的束缚,这是根本原因。教育评价历来是教育改革的瓶颈。评价的导向和指挥棒作用,造成了“评价不改,教育改革就不能真正落实”的局面。尤其是农村,面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学校和教师无法放弃对升学率的追求。
其次,教师对改革理念认识模糊,对改革的不信任也是导致教师拒绝改革的一个
原因。例如,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些方式的实行,究竟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许多教师还处于观望的状态。
再次,教育改革和教师固有的价值和教育实践的冲突也是教师拒绝改革的一个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多年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异常艰难的。因此,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使用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方式。许多学生依然生活在数不清的作业、考试中。许多老师缺少勇气走进新课程的研究性、更新性活动中,缺少锐气变革学校教育模式。传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或者说传统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是对个体和学校教育变革深层次的制约。
2.教师面临种种压力,难以推行新课改
农村中学教师大多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进入新课改以后,上述内容已全方位地出现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备课形式要创新,上课要转变学习方式,必须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评价要倡导鼓励、针对学生个性等。除此以外,还要写教学反思、学生成长记录袋、家访记录,要搞月评甚至周评,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成绩要统计分析,更重要的是“成绩”一定不能出现问题。这样一学期下来,教师们大多疲惫不堪,工作中能真正称得上课改“成绩”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二、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时间里,而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在一年内只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行,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不够的。选修和必修知识层次悬殊太大,以学生在必修课上所具备的知识,很难接受选修课的知识内容,更别说探究了。
三、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是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比如,新课堂中出现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带来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多媒体教学中各种音频、动画、媒体素材齐上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热闹的课堂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却很少。盲目宣扬学生主体论,教师的作用被削弱,放手变成了“放羊”;偏离学科性质,盲目引进各种材料、活动…这些现象无疑是对新课改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盲目操作带来的。
四、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一个学生学习十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学生不是没有时间,就是家长不让上网,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五、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及教材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需求量较大,对实验设备需求大。可学校对实验设备的添置根本不与重视,对实验管理人员要求低,很多是任课教师兼任。可我们老师大部分工作量足,疲于奔波,无暇顾及课堂设计等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六、来自教育体制的困惑
我市农村中学在市区中学的挤压下生存更难了,不仅优秀教师被挖走了,就连优秀学生也被抢走了,学困生的比例占大部分,要进行新课改其难度可想而知。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为教育秩序的危机、僵化埋下了“祸根”。说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熟悉又陌生的同行,他们习惯了与学生保持距离,习惯了布置作业、组织考试,习惯了训练与监督。多年前,他们走上讲台时也都曾满腔热情,每天微笑着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自从新课程改革起,这一切消失了,“热情”被“应付”代替,“灵气”被“平庸”吞噬。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不被尊重的地位,多数学校把上面的要求、考试的压力等直接转嫁给教师,对教师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教师缺乏个性舒展和自由创造的时空,整天忙于搬运知识。这种简单的重复操作不但教傻了学生,连教师也被训练成了一个机械的脑力劳动者。
鉴于此,我想,对于农村的新课程改革,除了外在的支持如国家在政策、资金、教师培训方面的倾斜和重视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村学校和教师自我的转变和认识。因此,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内发型”改革为主,以校长为代表,形成一种整体改革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样,我们就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些信心和勇气,农村的新课改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吴忠中学化学学科新课程教研论文集》.银南教育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1:浙江省永康市古山中学
作者单位2:浙江省永康市荷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