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009-12-11 09:39刘杭波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能力

刘杭波

摘 要: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为教改课题,在部分班级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整体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 能力 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势在必行

对学生的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等的关注,近十年来趋于停滞状态,甚至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和超重儿童比例有所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每年参加高考体检完全合格的学生比率逐年下降。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体育教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授课计划,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对课外锻炼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自身锻炼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

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

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2.加强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确立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新渴求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体育炼练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

4.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自我锻炼能力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体育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本文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结合目前学生的锻炼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宣传,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目的有深刻的认识。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克服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品质。

2.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发挥体育的熏陶作用。

3.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

4.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和体育兴趣小组。定时间、定人员、定场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7.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鼓励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8.生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满足学生身体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9.拓宽体育锻炼渠道,学校将不再是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培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