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凤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
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掌握充足的词汇量,打好阅读基础
一般来讲,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词汇量、语法知识、背景知识的多少,其中词汇量尤其重要。只有当学生具有了相应的词汇量,才能从词汇辨认等基本技巧提高到抽象概念形成等高级技巧的掌握,才能利用背景知识和必要的上下文线索来实现意义构建。
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训练,容易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改的水平上。现代的英语阅读教学,要求加强英语阅读训练主体的参与意识。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型”。“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规定的目标,感受成功”。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生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猜出其意义,然后设计几个框架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读后给出答案,最后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组织语言,给文章做总结或做一篇读后感。有些故事性强的阅读材料,还可以让学生给故事做结尾或写个续篇等。在这一点上,因为初中生水平有限,要求不宜太高,应以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参与意识和加大参与密度为主旨。
三、针对中学生的特点,适时适量地进行阅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常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只有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会延误阅读教学的机会,还会使学生时常处于个别题目的困扰之中,并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答材料后面的习题。其结果是使整个阅读教学淹没于题海之中,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初中学生的词汇量、理解分析能力都不十分理想,因此要求教师分层次进行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也要有明确的层次目标。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并达到较高的理解准确度,是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初中生在阅读活动中通常表现出两个不良习惯,即声读法和翻译法。声读现象是指习惯性地发出每个词的读音。声读有助于增强语感,但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声读阶段将会严重影响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看读,培养直接理解书面信息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阅读习惯,限时阅读是个好办法,即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或几篇文章,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翻译法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另一个不良习惯,它不仅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不利于用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复述的方式,从小段文章入手,让学生读一段复述一段,读一篇复述一篇,这样学生既没有翻译的时间也没有了翻译的必要,久而久之便改掉了边阅读边译中文的习惯。当然复述只是一个过渡环节,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做到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多层次、多角度地规划训练过程,提高阅读训练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安县海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