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问题

2009-12-11 09:39陈桂杰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毛泽东战争

陈桂杰

摘 要:抗美援朝是新中国重要的战略决策,面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这一决定经历了很大的曲折,从避免参与到实施积极防御,从解放台湾到抗美援朝的决策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抗美援朝 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运动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三大运动之一。应该说,中国出兵的动机并不是由单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是中国领导人针对当时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条件而做出的反应。中国的军事战略由解放台湾到抗美援朝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既有出于国家安全利益方面的考虑,也有继续领导中国革命的信心和意志。

一、新中国对朝鲜战争前期的反应

1.新中国的南攻北守战略计划

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当务之急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如何稳定全国政治局势。当时的战略部署是“南重北轻”,战略重点在福建沿海地区,正在为解放台湾积极备战。在东南沿海集中了16个军的兵力,而当时整个东北三省只有已经确定集体转业的第42军在黑龙江开荒生产,另外还有五个独立师、一个公安师担负地方警备任务,全部兵力不足20万人,只占当时中国正规军总兵力的1/27。毛泽东说,1949年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就中国的局势来看,毛泽东是不愿意看到在中国北方邻国发生一场可能导致美国干涉亚洲事务的战争。所以说,中国对朝鲜战争的爆发没有进行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和心理准备,中国也确实无意对金日成的军事冒险行动进行干涉与参与。

朝鲜战争爆发后,北朝鲜军采用突袭的战术,一路长驱直入,将美韩联军赶到朝鲜半岛南端洛东江。北朝鲜军的节节胜利使得中国政府对朝鲜局势没有特别的重视。全国范围内的工作重心也没有因此发生转移。6月30日,即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一场全国规模的群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解放台湾的计划也没有因为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而立即放弃。据肖劲光回忆,6月30日,周恩来向他转达中央对形势的分析时说:“形势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挡着……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很明显,中共是因为军事上的困难而推迟进攻台湾的时间,而不是要有意地参与朝鲜战争。全军规模的复员工作也没有因战争因素而停止。6月初的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了争取全国财政经济情况的基本好转,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在保存主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复员工作,拟将军队的定额压缩到280万到300万人。按照预定计划,中央复原委员会下达由军委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正式开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复员工作。在朝鲜战争初期,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尚未转移到朝鲜问题上来。

朝鲜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冷战意识。杜鲁门政府认为北朝鲜“侵犯”南朝鲜是苏联企图控制亚洲、不惜诉诸战争的实证。由于错误地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视为共产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总体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政府开始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作为它的“双管战争”。然而,美国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事务。同时“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人们应该注意到,对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除了进行新闻报道以外,中国政府在最初几天没有发表正式宣言或声明。而对于美国将在台湾海峡采取的武装行动,中国则立即提出了严正抗议。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和周恩来代表政府发表的声明,以及随后的各民主党派的声明,全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在美国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上。直到7月中旬,全国的抗议活动也都是把台湾问题放在朝鲜问题之前。

2.美国参战导致中国战略重心的开始转移

在美国全面卷入朝鲜战争后,特别是联合国大会通过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援助韩国的决议以后,中国开始关注朝鲜战局问题,毛泽东的注意力渐渐转向北方。斯大林也想到应该把中国拉入战场,要求中国立即集中9个师的兵力于中朝边境,并答应提供空中掩护。这时,毛泽东一方面指示中央军委讨论调整战略部署,加强东北边防,一方面开始考虑中国如何对待朝鲜战争的问题。7月7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讨论保卫国防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会议做出决议:限7月底将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全部调往安东、辑安、本溪等地集结;组成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华为副政委的指挥机构;进行后勤、兵员补充准备及政治动员工作。毛泽东当天夜里批准,立即执行。后因粟裕有病不能到职,7月中旬由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率所辖第38、39、40、42军在东北布防。东北边防军总兵力约26万人。从会议的人员、会议决议内容来看,中国考虑的重点也只是加强东北防御,直到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以前,中国的军事部署的基本方针仍是“南重北轻”,即使在万不得已时出兵朝鲜作战的想法,也是出于战术角度的考虑。

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的忧虑也在逐渐加深。8月4日,即朝鲜人民军进攻受阻,美韩釜山防御战线已经稳定下来的时候,中共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是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周恩来也说:“如果美帝将北朝鲜压下去,则对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要争取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

对于战局严峻的估计,使得中国进一步调整军事部署,开始明确提出了入朝作战问题。8月26日,周恩来召集第二次保卫国防会议。与前次会议比较,这次参加会议的人员增加了直接参与作战指挥的干部。周恩来通报了朝鲜战局的复杂情况和可能面临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困难局面,要求东北边防军务必在9月底以前做好一切作战准备。周恩来特别强调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如果出国作战的话,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而不是李承晚伪军”。与美国军队较量,特别是入朝作战,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还是以防万一的考虑,是整体战略防御中考虑的一部分,而不是已经确定的作战方针。从各个方面来讲,中国出兵有着很大的困难,毛泽东指出,军事建设需要有一个较长远的规划,各个兵种需要规划,空军、炮兵、装甲兵等需要加紧训练,积极备战。中国政府的举动是应付时局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派兵入朝作战,并不是中国政府单方面的事情,必须得到朝鲜政府邀请。但当时中朝关系并不是很协调,虽然中国与北朝鲜政府在1949年10月6日就建立了外交关系,直到战争爆发时,中国在平壤还没有正式设大使馆,任命不久的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因病还在武汉修养。在平壤仅有的中国机构是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出的商业代表处,而且其主要负责人温士祯也在沈阳休假。在战争爆发前金日成曾访问北京,他并不是来请求中国的支持与援助,而是奉斯大林之命要求中国同意他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计划。而且苏联援朝的武器都是从海路,而不通过中国铁路,这样做的特别目的就是隐瞒中国。所以,中国不了解金日成和苏联军事顾问制定的具体计划。直到战争爆发后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一名校官来北京通报情况。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曾对师哲说:“他们是我们的近邻,战争爆发也不和我们商量,现在才来打招呼。”

二、美军仁川登陆后中国的反应

当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成功后,北朝鲜军被拦腰切断,兵溃千里,特别是在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北进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时候,现实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急剧的变化,一切因素都允许和迫使毛泽东迅速做出参与战争的最后决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军事措施。尽管7月初毛泽东还没有最后确定把自己的攻击力量放在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中的哪一个,按照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一贯战略思想,必须在朝鲜和台湾两个方向上做出选择,而且面对的敌人是同一个对象——美帝国主义。中国必须分析朝鲜和台湾战场的不同特点:(1)战争类型不同。朝鲜战场打的是一场陆地遭遇战,主要依靠的是步兵,炮兵、空军为辅助支援;解放台湾首要的是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然后才能实行登陆作战。金门登陆战役中共损失三个团9000多人,是自国共内战以来遭受的严重的损失,给中共领导人深刻的教训就是:现在军队面临一个新的战争课题——两栖登陆作战,所谓有兵无船,等于无兵。(2)战术要求不同。朝鲜战争中国可以依托东北后方基地,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主动出击,将战火阻挡到国门之外。而且朝鲜多山地,对美军计划行动不利,又有苏联的援助,凭借中国的优势兵力,成功的几率比较大;解放台湾的战争,中国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就很有可能重蹈金门战役的覆辙。而且以后必须在东南部署重兵,时刻警惕台海局势。这时战争就变成单纯的防御战了,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中国必须参与这场战争。实际上,中国领导人早就把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行为作为判断这场战争是否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标准。仁川登陆的第三天,中央军委决定向朝鲜派出军事先遣小组,侦察地形,做战场准备。毛泽东还带信给高岗说,“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须抓紧准备”。

三、中国决定出兵的战略决策

自国共内战以来,美国至少在表面保持对中国内政不干涉的立场,为缓和中美之间的冲突,离间中苏关系,杜鲁门总统在1月5号的讲话甚至透漏美国将放弃台湾的信息。同样,中共虽然在建国后宣布“一边倒”的方针,与苏联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但并没有断绝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没有存心针对美国采取任何特殊的外交行动。即使从保持新政权稳定及其在国际环境中的主动地位出发,中国也需要保持与美国周旋的外交余地。但是,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使得中国统一大业功败垂成,在毛泽东看来,美国已经对中国宣战。随着朝鲜战局的恶化,中国出兵的方向越来越明朗化,出兵朝鲜宜早不宜晚。

中国出不出兵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现实问题考虑:新政权立足不稳,恢复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多年的战争造成的厌战情绪,中美军事实力的明显差距等等。新中国的政治情况、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能否保证其战胜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还是个未知数。多数中国领导人从现实考虑,最初反对介入这场战争。而从长远利益来看,参与战争则是利大于弊。中国当时处于西方国家的军事包围之中,只有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同苏联建立同盟关系。但是这种同盟是微妙的,中国不可能将自己的国防完全依赖苏联。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一个强大邻国的出现本身就潜伏着战争的威胁。昔日苏联红军横扫日本关东军的情景历历在目,并且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机械设备运往苏联。如果打击的对象是中国的话,那么这样的情况还会再上演一次。东北亚地区是一强两弱,如果朝鲜在灭亡,中国将会更加孤立、被动。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局势的紧迫性,不容中国再考虑,他依靠自己的领袖魅力和说服教育,终于克服困难,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举动。

中国出兵朝鲜,先不论战争结局如何,以后证明确实是正确的决策。新中国以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建国初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敢于迎战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迫使美国不得不依靠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这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同时中国领导人能在紧急的情况下果断采取正确的举措,说明中国政治领导的成熟。

注释:

1.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周军.《新中国初期人民解放军未能遂行台湾战役原因初探》,《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5.徐蓝主编.《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对美国越南政策的影响》,《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7.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时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9.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10.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近现代史专业2006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毛泽东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