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2009-12-11 09:39陈欲胜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感意境诗词

陈欲胜

回顾语文教学的发展轨迹,朗读教学似乎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以前讲读教学盛行的时期,重分析、轻朗读的弊端是人们公认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底下闭口不谈,只是一味地听和抄写老师的分析;随着阅读教学的崛起,学生忙于回答课堂里老师提出的无数个为什么,朗读教学依然不够重视,而今重习题、轻朗读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教学中的不断尝试,体会到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

这首先是因为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是感知教材的一种基本手段。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学语文就要朗读,这和学习其它学科的方法不一样,而且也是默读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作者倾注于文章中的真实感情,以及体现于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并非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

二、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真理。所以,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更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当然“读写结合”中的“读”不仅指朗读,但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包括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如何培养这些感受呢?最主要的手段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正如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多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做到用词恰当,能准确表达所写的人,所状的物,所抒的情,使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企望表达的意念基本一致;才能使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因此,语感的能力对于表达水平的高低,又具有决定作用。

三、朗读更是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陶冶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朗读最直接的功能便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对作者的情操和作品的意境的感受。朗读可以加深对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及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仔细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现在试用的新教材,有许多篇目是抒情散文。例如《秋魂》、《春》等文章主要是抒写作者的一种心灵感悟。如果教师真的讲述出来,那就会对文章就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表达不够充分。再加之初中学生自身知识积淀的限制,对教材的感知能力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只有借助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更深刻地感知课文。

在古诗词中,主要是领悟词的意境和韵味。这种意境和韵味是由语言表达的,由形象蕴含的,却又不是直接的语义和直观的形象,是诗歌特有的超越语言形象之上的美。它不同于醋的酸,盐的咸,而是一种含蓄、微妙、丰富而又具有延展性的感受。当老师用直白语言讲述出来后,在学生头脑中便成了定格,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散文和古诗词的讲解中,应该提倡“以读代讲”,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及思想内涵。

诗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因为,诗词的语言不仅隽永、凝炼,而且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跨度,其连贯性、通俗性有别于白话文,一般性的讲解,难免使诗词变得浅白,淡而无味,诗词的意境美难以体现。只有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词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才能使他们领悟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的佳境。

朗读应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实现朗读的抑扬顿挫。例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并不明亮,天上银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因此,在朗读这两首诗时,要有所区别,应酌意体验和把握。

四、从教育生理角度看,朗读有益于健康

医学研究证明,在学生疑思积虑、奋笔疾书的学习活动中,来一阵朗读,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忘乎所以,确实可以使人清胸通肺,神清气爽。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即返朴归真。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

猜你喜欢
语感意境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