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兴趣

2009-12-11 09:39景连姣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成语教学学生

景连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初中阶段,由于地理学课不被重视,导致地理教学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有所回升,这给地理教师带来了新的要求。如何按新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新途径,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灵活导课,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一的学习态度参与学习。导课方式处理的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置悬念导入。如在教学《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时,首先提出:为什么我们这里夏季白天长,气候炎热,而冬季则恰恰相反?为什么一年内会有季节变化?究其原因,就得从地球的公转说起。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2.读图导入。这种导入与学习新知识联系密切,过渡自然。通过读图活动,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如在教学《西亚和北非》一章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面的《尼罗河的风光》《也门清真寺读可兰经的人》等彩图,把他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入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引起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3.音、视频导入。如学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导入新课时,要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模式,先播放歌曲《黄河颂》,并用投影仪放映史料记载黄河的事实,使学生本已松懈的神经马上高度集中起来,并在头脑中划上一个问号,到底如何来看待黄河的“功”和“过”呢?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层层设悬,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靠表象的刺激,而要在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这样学生对答案就迫不及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配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

三、巧用语言,引起兴趣

教师讲课如果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地理事物进行惟妙惟肖的描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旅游胜地——“长江三峡”时,这样描述三峡:“瞿塘峡以雄伟险峻著名,两岸千仞,如刀劈斧削;江窄水急,舟行至此,使人感到‘嶂与天相接,舟从地窖行;巫峡以幽深秀丽著名,重峦叠嶂,山重水复,舟行其间,忽而‘石出疑无路,忽而‘云开别有天;西陵峡过去以滩多水急著名,著名险滩有青滩和泄滩,这里地段最凶险,自古有‘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之说。”现在国家兴建三峡工程,建成后,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妙用成语,,助长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别开生面,助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冰天雪地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成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为“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巨大,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时,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时,可说明我国几个矿产地,即甘肃金昌产镍,甘肃白银产铜,青海锡铁山产铅锌,贵州铜仁产汞,湖南锡矿山产锑,这样描述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

猜你喜欢
成语教学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猜成语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