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笑之
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常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来就更好看了,对不对?”类似这样只需学生置“可否”的问题提问。而往往这时,学生却不作言语,于是教师又再次重复上述问题,有时甚至重复数次,直至得到学生肯定答复为止。
案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在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练习之前,请一位学生到台前摆放静物,要求那位学生充分摆出个性。
教师给学生两个苹果,学生在实物展示台前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摆出了他的想法。但此时教师却说:“你认为这样摆,漂亮吗?”学生无语,抬头仰望教师。接着,老师说:“我们将苹果切开可不可以呢?”说完便用刀将其中一只苹果切开,再让那位学生摆“个性”。
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摆出了新的静物造型。没想到老师又有了新的“建议”:“我们再切一次好吗?如果再垫块背景布呢?”
最终,学生在台前的“个性”展示完全被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取代。
其实,学生被“逼”出来的异口同声的肯定,并不真正代表他们的内心所想,教师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于学生显然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是不合适的。我把这种课堂提问方式称为“虚假提问”。
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正确理念,形成内化思想,再将这种内在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理念外化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载体自然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关注学生主体,是否真正实施“有效提问”。
笔者认为,建立多元的发展性教学语言,决不能以教师的“想当然”包办代替。再举上述例子,教师认为经过美术加工后的事物是美的,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认为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一致。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即使大多数学生认同老师的意见,必定还存在少数的异议,难以想象。假如有一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师所有的观点都持肯定的态度,将是多么的可怕。
作为一名新时期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变“虚假提问”为有效提问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两点经验。
一、教师需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适应课改,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
事实上,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来自他本身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理念,深层剖析先进教育教学思想,才有可能避免“虚假提问”的出现,避免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产生。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翻阅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上网浏览同行的教育教学博客,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充分分析教材,调查并把握学情。教学设计合理精心,问题设计有的放矢,摒弃无效提问
教材分析这一环节对于每位老师来讲都很熟悉,但要到充分精心,还必须结合教学所在班级的学生实际。所以,对学情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时刻建立“教为学”的教学思想,避免“一言堂”和“伪主体”现象的出现。
对于问题设计,可做到以下两点:
(一)难度适中,因人而异
那些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美不美”之类的问题在课堂上的多次出现不但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会让学生失去探究问题的热情,不利于学习的深入。反之如果提问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课堂上又容易出现冷场,最终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同样会失去实效性。
因此,教师的提问要遵循“难度适中,因人而异”的原则。比如在欣赏课教学中,像画家名字、所在国家、所处时代等基础性的问题可以选择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回答,而要求同学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则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比如“你觉得这幅作品好在哪里?”之类的问题。
(二)方式多样,形式自由
课堂提问方式除了“集体回答式提问”这种形式外,还有“个别式提问”“教师自问自答式提问”“讨论式提问”等。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提问目的等具体教学情景来灵活选择。集体回答式提问,面向多数学生,可设计得简单一点;个别式提问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讨论式提问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抒己见,然后进行总结提炼。灵活运用提问方式,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个设计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景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