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熙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的革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发展,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学生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构建和谐课堂,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育要“授之以渔”的目的下面我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五自”教学,构建和谐课堂做如下尝试,与同行商榷.
一、自问.
教师揭示课题后,鼓励学生无所顾忌的将自己看到题目后想急于知道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讨论,归纳为若干个问题,再由教师通过评价,肯定使学生明确即将要探讨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部分学生经过预习便带着对数学结论的怀疑,带着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也要对个别提不出问题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从内容上发现问题,让他们先敢问,再会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了把握,明白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提问题也就偏离不远了.
二、自研.
就是针对所探究的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操作实验、小组交流等方式找出答案,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认知平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注重了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讨活动中去,作为他们的一员,真诚平等的与他们一起学习,听学生的意见,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领悟知识、获得知识,即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的自由平等氛围.
三、自讲.
让学生将自己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得的知识从原理、依据的层次上讲述出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讨与研究,能够讲出其中实质性的内容,说明已弄懂了其根本,如果能讲出与众不同的“新招”,说明学生已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领悟透彻,新旧知识已融会贯通,构建成某一阶段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一节知识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讲一讲对质数和合数有哪些了解,有的说:“理解质数要抓住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有的说:“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20以内有8个质数……”,“我通过预习发现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多少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这时,学生的“自讲”就能像教师的讲解一样以理服人,但它比教师的讲解又更高一层,因为这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消化后的主动输出.
四、自练.
即自主练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新一轮自主学习.
学生运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或合作的方式去解答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或教材中的练习题在此过程中感受什么样的知识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数学学科的总体目标例如,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说出1~20中各数的约数和倍数,进一步熟悉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又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比较”之后,出示正方体棱长总和是48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进一步熟练掌握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先决条件是先求出棱长,进而找到了答案同时,我要求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将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整过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五、自结.
即让学生做课堂小结,让他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可说某一知识的获得过程与结论,证实某一结论的方法以及运用某一知识可解决哪些问题等同时,也可说某种知识的错误应用等这一过程,是学生又一次自主探究的交流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这种“五自”教学方式中,始终处于主动的探索活动中,积极的思维伴随着每一个环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知识大厦的建构者,为创建和谐课堂推波助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