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会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关键词:创新质疑
一、授之以渔,引导质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许多教育者深知此弊,便大胆让学生去设问,又发现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就足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要改变此现状,教者要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设疑的
著名学者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会质疑,首先要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②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⑤学习课文的写作力法。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多是循着这样的步骤提出的。这样,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体会老师是怎样设问的,而在脑中贮存设问的相似块。为学生今后自主质疑提供了基础:
2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勇于实践
真正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独立仿照老师的样子先备课,然后上课,你会发现学生都能模仿老师的样子上课,许多问题设计得很有价值。这样的实践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那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告诉老师、告诉同学,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找正确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渠道、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注重启发,引导品析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他对学生理解课文和增加语感能力以及提高列文章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把教学参考书卜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只注重灌输和结果,忽视了启发和过程。而最终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恰恰是这个过程。最不可取的恰是那个标准答案,因为品词析句讲究的是感性和自悟,这感性和自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不必逐字串讲,而是让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学生虽说法不一,却大多理解正确,且有一定的深度。如,有的说,人如果是给坏人办事而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着想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学生发表完了意见老师可以再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体会一下表达的准确性,却不可强求与老师讲的一致。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说写能力。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师不必讲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而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学生各抒己见,如有的说一寸光阴和一寸金相比,光阴更宝贵,这两句说明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学生虽说法不一,却大多理解正确。又如《将相和》一文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来,这里让学生列廉颇和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语言展开联想,说一说,写一写。这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读写能力,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房迪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才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特的直觉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形成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虾子镇南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