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斌
A校是某地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校,位于阳光充足、绿色常驻、雨水丰沛、土地肥沃的半山腰,是学生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徜徉于校园,春有花,夏有荫,冬有绿,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50多年来,校园内没有留下一棵果树。过去,学校不是没有栽过果树,但每当果树长大、开花结果时,就总被人连根刨掉,或用锯从根部锯断,至今校园里还留下一个个树凳,在泥土中腐烂。砍树者认为。校园里有果树,果子不等成熟,就会被学生摘掉,有些学生还会爬到树上攀折破坏。这些树与其留着无用,不如早点铲除为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到底该不该建果园呢?我们不妨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的做法。
帕夫雷什中学占地约5公顷,校园的南部、西部和北部是一片占地两公顷的果园,里面培植着能在乌克兰地区生长的几乎所有的果木——苹果、梨、李子、杏、桃、樱桃、核桃等,由学生开辟的果园逐年发展。紧靠教学主楼是一片葡萄园,这是全体师生的“宠儿”。每年从5月到11月,孩子们先是欣赏茂密的叶蔓之海,随后便是期待甜甜的累累果实。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开展“果园周”劳动。“果园周”开始的那个周日,全体学生都到学校来。每个年级都从学校苗圃里掘出树苗,挖好树坑,备好稀泥和浇灌用的水,各年级都在专设的《果园周记录本》里记下栽植的果树品种和栽植的日期。当高年级学生翻阅他们在几年前所作的记录时,他们亲手栽下的那些苹果树、樱桃树、梨树都已开花结果。一想到这些,他们的劳动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果园周”中,学生们互相交换果树苗,并将其作为纪念树裁下来,小小的树苗成为同学之情和牢固友谊的见证。
学校果园里有一棵不知是何年栽种的老苹果树,据老住户讲,它已经有100年了。在这棵高大的老树下,常有人倾诉衷肠,表白青春初萌的恋情。然而,这棵老树开始枯萎了。孩子们决定把老果树的叶芽嫁接在幼树苗上,希望有朝一日,校园中能再长出这样一棵大树来。往届的学生在来信中常常问到“咱们的大果树”怎样了。可见,孩子们对曾经进入他们精神世界的事物是多么珍惜。
大师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某校做校长时,特别珍爱校园里的各种果木,我们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采集标本,写观察日记,维护树木;待果实成熟时,我们召集全校师生集会,校长亲手将果实分发给学生,师生一起共享收获的喜悦。这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想,这也是一种教育吧!
在实际管理中,存在A校管理者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短视。他们从内心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尊重学生,没有领会教育的真谛。李希贵校长曾说:“要把学校办成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墙壁会开口、花草会说话的花园。”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句:我们还可以把学校办成硕果累累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