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英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学生课堂参与少。由于教师过分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无从发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有着太多的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至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也有清楚的解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改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定位于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职责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是传授小学语文教材上、教学大纲上规定的语文知识,重知识、轻能力。而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就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听、多说、多练。而教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者与引导者。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选择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班级讨论、话剧表演等。如五年级有一则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寓意较浅显,文章篇幅较长,有许多人物对话。鉴于此,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组, 学生分别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学生把课本剧表演得活灵活现。其次,减少教师的讲问,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再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呢?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发问“你们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描述他们心目中的天堂。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鸟的天堂吗?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这节课我讲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竞争、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学生在展现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再次,借助灵活的教法及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陶行知)。为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学生在课前应领悟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预习时主要从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几方面入手。
其次,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疑问会化作一股无形的动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勤思、善问,主动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会学生在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求疑。如:在《白杨》一课的教学中,当学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我建议学生提问几个含有“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如: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带我们去新疆念书?爸爸有什么心愿?这位新疆工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沿着问题思考,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如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养成下列阅读习惯:(1)标化出生字词,解决字词障碍。(2)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内容。(3)了解作者经历。(4)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