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志: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2009-12-08 09:37
银行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信用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金融凭借在资本流动与融合中的专业优势,又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向人们展示了同样令人瞩目的金融业发展历程。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包括松原在内的相对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现实中仍存在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落后带来的相对弱势制约了金融的需求和供给,使金融业发展更加落后于发达地区。一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而其他广大地区则分享了剩余的金融机构。以松原为例,目前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信托、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几乎是空白。二是金融业发展明显滞后。2008年,松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比建市之初下降了3.6个百分点。各类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为59.6%、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之比为25.3%,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市。地方金融呈现较为明显的流入少、流出多现象,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创造的资金被“虹吸”到发达地区,自有资金难以成规模,使用效率进一步下降,并将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出格局。

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拉大了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源、金融制度上的相对不平衡对欠发达地区的制约。一是金融机构布局上的缺失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融通使用效率,制约了地方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金融资本投入缺乏、渠道单一、惠及范围小,制约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助推的能力。三是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效应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四是金融机构的体制机制也制约了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对地方政府而言,金融机构自成体系,在管理手段、考核奖惩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导致金融机构存在本位思想,更多地考虑风险控制,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游离于地方经济发展之外。同时,受到金融资源稀缺、机构间相互缺乏有效竞争等因素影响,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很少主动发展客户,没有将自己定位为金融家,没有将银行定位为企业。

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在政府和金融机构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从地方政府层面讲,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植根于经济的土壤,受制于发展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责无旁贷。

一是打造良好的金融业发展基础。地方政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使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力加强信用约束机制建设。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是金融的生命。要从政府做起,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决策信用、服务信用和管理信用水平。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通过行政手段,做好全社会的信用指标体系、诚信考评制度和资信评级信息披露共享机制,提高个人、企业的诚信意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发挥法律强制作用。

三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联系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破解贷款难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想法是,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担保机构。对市级信用担保公司采取追加资本金或者通过吸引域外专业机构等方式,增资扩股,增加担保额度。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出资组建信用担保公司,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团公司或者股份公司,以此增强控制风险、分散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担保体系建设。

四是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越是应该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要跳出依赖市场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定期调度和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好银企对接活动。

五是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组织企业家走出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引导企业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

六是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着眼于带动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开展金融招商,吸引域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松原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不单纯集中在吸引域外银行,还要大力引进证券、基金、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七是努力探索和推动投融资领域改革。整合政府性资产和资源,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打好金融组合拳,带动金融机构,共同促进松原经济发展。

八是积极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对因政策性、体制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除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争取核销之外,政府与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向国家反映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剥离、债转股等政策。同时,研究动用部分地方财力或运用国有资产置换,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

从金融机构层面讲,要在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拓展空间。

我们不回避资本的逐利性,也不回避创新的风险性。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讲,金融机构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落实好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炭”,既要盯紧优良客户,更要挖掘潜在客户,这是对银行家眼光和水平的真正考验。

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沟通协调,积极开拓信贷市场,要像企业营销产品一样营销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深入到整个社会去推介和宣传产品,找到相应的客户群体。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机构需要高度关注农村市场和农民消费,重视开拓、激活农村市场,在信贷规模上适当放开,在贷款期限上适当延长,在贷款利率上适当优惠,并开发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使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比如畜牧业发展问题,贷款抵押、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此外还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形势下,金融服务需要向民生领域拓展。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等,这些地区投入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广泛参与,建立由政策性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形式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要逐步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从宏观层面讲,一是根据地方需要考虑金融资源布局。金融是血液,要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平衡发展,金融必须先行。金融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市场分化的现实相适应,从战略角度布局资源,改变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统模式,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促进地方金融发展。二是有效防止资金“逆向流动”。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约束金融资源严重偏流,培育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机制,建设区域性金融机构或者建立为特殊群体和特殊行业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以此抑制资金的“逆向流动”,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从微观层面讲,就是要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当前,银行信贷制度的创新是制约当地储蓄资金回流到地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原因;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的滞后则限制了地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工具创新的迟缓使风险与收益出现了畸形关系。解决地方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良方只有创新,就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激励金融机构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之中,及时推出适宜的制度、模式和产品,使金融服务会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和地方经济实现互动共赢。

(作者系吉林松原市市长)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信用金融
神秘的植物工厂
失信商人的悲剧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