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史名词的特点及其界定

2009-12-08 09:37曾雄生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5期
关键词:界定

曾雄生

摘要: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关键词:科学史名词,界定,间作稻

中图分类号:N04;S359,9;N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55-03

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各词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科学名词只要给出明确概念即可,而科学史名词,除了明确概念之外,还需指出概念的源流。以间作稻为例,如果将其界定为在早稻的行间栽种晚稻以获两熟,这只是个科学名词,但作为科学史的名词,还必须指出间作稻的由来和演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名词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展现出来。

但有些时候,要搞清一个科学名词的源流是很困难的。就间作稻来说,这首先涉及双季稻(doublecropping rice)这一概念。双季稻是指同一块稻田中一年之内有两次收成。一般认为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的“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是双季稻的最早记录,但并没有确切记载这一岁再种的稻是否种在同一块稻田中。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东晋张湛《养生要集》载:“稻已割而复抽日稻孙。”由此虽然可以肯定是在同一稻田中,但明显属于再生稻。西晋左思《吴都赋》提到“国税再熟之稻”,也被视为早期双季稻的记载之一。但“再熟之稻”可理解为同一田块中种早稻和晚稻的再熟,也可理解为不同田块分别种植的早稻和晚稻,也是一年再熟。前者属于双季稻,而后者仍是单季稻。即便这个“再熟”是双季稻,其实现的方式也不清楚,因双季稻的方式有多种,一是再生稻(reborn rice),二是间作稻,三是连作稻(continuous cropping rice)。宋人认为《吴都赋》中的“再熟之稻”为再生稻。但今也有学者将其视为连作稻。由于古人记载的简略,使得在确定具体科学史名词的源流时变得非常困难。

再说间作稻。14世纪中期一本名为《农田余话》的书中提到:“闽广之地,稻收再熟,人以为获而栽种,非也。予常识永嘉儒者池仲彬,任黄州黄陂县主簿,询之,言其乡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一垄之间,释行密莳,先种其早者,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钮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也。”过去认为这是间作稻最早的记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能肯定这是间作稻最明确的记载,但却很难说这是间作稻最早的记载,因为间作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述到宋代。宋代在浙江永嘉的邻近地区台州,已经出现了间作稻品种——寄生。南宋嘉定《赤城志》(赤城,今浙江台州)载:“以次言之:则献台、相连、寄生、第二遍之类是也。”“寄生”就是间作稻。据明嘉靖十九年(1540)《太平县志》(太平,今浙江温岭)卷三《物产》载:“寄生,以寄种早禾中,故名,一日晚儿。”以此证明,宋代闽广地区已有间作稻心]。

和“源”相比,“流”更为复杂。中国地大物博,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就以稻而言,“稻”是中国文字统一后,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书面语,而中国南方口语则一直保留称稻为“谷”或“禾”的习惯。因此宋元时期同一个品种,在江西人《禾谱》作者曾安止的笔下称为“黄穆禾”,“禾谱”之“禾”指的也是水稻,而并不是北方人所说的粟。《禾谱》应是一部水稻专著(monograph onrice),而不是像国外学者所译的那样是关于禾谷类粮食的著作(monograph on cereal)。而黄穆禾在江浙人《陈舅农书》的作者笔下则称为“黄绿谷”,《王祯农书》的作者称为“黄穆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间作稻上。间作稻自宋代在浙江、福建一带出现之后,随着元、明、清三代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及流动,又传播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甚至广西等许多地区,间作稻的名称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

最早的间作稻名称当是“寄生”,后来又出现了“晚儿”这一名称,随后“寄生”和“晚儿”又合二为一,称为“寄晚”。清嘉庆十六年(1811)《太平县志》载:“迩年竞尚寄晚,于早稻初活之时,即戽水布秧其内,早稻收时,高已尺数,遍野皆青。”所以,清光绪《黄岩县志》说:“日寄生,亦日寄晚。”由“寄晚”3L引出了“继晚”这一概念。清光绪《太平续志》载:“稻禾,迩年竞尚寄晚,或谓之‘传稻,或谓之‘孕稻。按:‘寄晚亦作‘继晚,言继早稻而晚收也。‘传稻俗名稻传谷,乃早稻割后,其根株再抽成谷者,非继晚也。传稻治痢甚验。孕稻之名未闻。”和寄晚同时,还有一个概念在流行,这便是“补晚”。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春夏之交,分早秧日:插田;又分晚秧,插于空行之中,日:补晚。”

这是浙江的情况,再来看看福建。明清时期福建有名为“输”的水稻品种。如,明何乔远《闽书·南产志上》(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与晚稻同熟者日占城、日榆、又日土榆。”榆,指的就是间作稻。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福州府志》卷三十七《物产》:“日榆,早稻既获后,苗始蕃;亦与晚稻同熟。日土榆,多出洲田。”明清时期福建的福清、连江、长乐等地的县志中都有类似记载。如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长乐县志》卷三《物产》:“又有芒、米俱赤,与早稻混种,逮早稻获方发,至十月获谓之榆。”特别是清乾隆五年(1740)《连江县志》卷四《物产》还记载了两个以“榆”命名的间作二季晚稻品种:“白米榆:三月下种,早稻播后即夹播入早田,九月熟,俗呼金包银。长芒榆:一名百箭芒,米红。亦俟早播后夹种,早收再插,至十月熟。”清李彦章在《江南催耕课稻编》“早稻之法”所介绍的“福建稻早晚两熟稻之法”中详细介绍了间作稻“榆”的种植方法。

明清时期的广东也有间作稻,清光绪十六年(1890)《高州府志》卷七就有“田榆”“红马尾榆”的水稻品种名。不过在广东间作稻还有一个名字,即“撑子”。清同治二年(1863)《石窟一徵》“日用”载:“《农田余话》谓:先莳其早者,旬日后即莳晚苗,以为非获而后种,盖亦未到广之言耳(按:《农田余话》所云乃吾乡撑子,此种宜低田,不忌浸,以其挤于早禾之间,故云撑子也,撑俗语犹言挤也)。”

考“撑子”一名,在福建原指再生稻。福建长乐等地除有间作稻“榆”之外,又有一种称为“撑子”的晚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长乐县志》卷四《物产》载:“撑子,与早稻同莳。及六月割早稻,而再抽苗至九月收。”传人到广东以后,有的地方仍然将再生稻称为“撑子”,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五华县志》卷五《谷类》载:“撑子:此系早谷、冬谷混合播种,与普通早稻同时莳,至六月收割

后,不用犁锄,原根再行抽苗,十月与冬稻同时收获,收成略次。”从“原根再抽苗”来看,撑子似为再生稻,而从与“早稻同莳”来看,又似间作稻。严格说来,“撑子”可能是一种间作再生稻(intercroppingreborn rice)。但从“撑子”这一名称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来看,主要还是指间作稻。

意为间作稻的“撑子”还从广东传到了江西,再由江西传到了湖南。在江西会昌便有“撑子糯”的水稻品种。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会昌县志》卷十六《土物》:“撑子糯,米与大糯相仿佛,即于早稻捌稠中莳之,收粳稻后收糯,一田而粳、秫两种,其种法,亦自东粤传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浏阳县志》卷十六《风俗》:“又有撑禾,栽间早稻中。”

然而,在江西、湖南,名为撑子的间作稻又有了新的名字,即丫禾(或写作桠禾、亚禾),并衍生出二禾、禾孙等名称。口语中,丫(桠、亚)表示在两者间插入,因此土语中便用“丫”来表示间作的意思。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龙泉县志》卷十三《物产》:“丫禾稻,早稻将成,丫种其中。”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萍乡县志》卷二《释谷》第一:“夹莳于早稻中者:丫禾(稃黄,无芒)。”清道光三年(1823)《萍乡县志》卷八《物产志》:“莳于早稻之中者,日丫禾,一名禾孙。”清道光五年(1825)《万载县志》卷十二《土产》:“丫禾谷,有红、白二种,嘉庆初(1796)来自闽广,早禾耘毕,就行间莳之,刈去早禾,乃粪而锄理焉,性耐旱,近日艺者特多。”

清代江西间作稻主要分布于赣西地区,如萍乡、万载等地,与之邻近的湖南醴陵、浏阳等地的间作稻也称为“亚禾”。清同治十年(1871)《醴陵县志》卷一《风俗》:“莳稻早不过立夏,晚不过芒种。晚亦两种,夹莳早稻缝中者,日亚禾。另莳早稻获后者,日翻子。”清同治十二年(1873)《浏阳县志》卷七《物产》:“撑禾粘,一名丫禾,或呼二禾,插早稻中,颇耐旱。”

“亚禾”一名还从江西、湖南等地传到了广西。在广西荔浦等地也有称为“亚禾”的水稻品种。据民国三年(1914)《荔浦县志》卷三《物产》载:“红米谷亚禾,此禾夏至前后三日播种,大暑后分秧,插予早禾缝里,宜于山冲田。”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寄生(intererop rice),各地又名晚儿、寄晚、继晚、养儿、寄种、榆、补晚、丫禾、亚禾、桠禾、二禾、禾孙等,指间作稻。

从“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可以看出,科学史名词,首先要体现科学名词的特点,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其次要有历史的特点,能分清这一科学名词的源流。只有这样才构成一个科学史名词的全部含义。

猜你喜欢
界定
新《著作权法》视域下视听作品的界定
论精神生产概念的界定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微电影概念界定研究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安全软件变更的测试范围界定
表达自由语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