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 强化实践 自然生成

2009-12-08 08:35饶鸿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歌谣预设月光

饶鸿明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他携着我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月光启蒙》,建构了“整体感知、强化实践、自然生成”的和谐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紧扣文本,整体感知

本节课板块清晰,脉络分明,共设了7个环节:初品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质疑——品读“启蒙”——小结练笔——拓展延伸。基于本文特点,整体感知部分用“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来理顺全文内容。赏析品悟“启蒙”时再分5个部分:柔美的月色,感受童年夏天月夜的美妙;质朴的歌谣,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想往;风趣的童谣,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神奇的故事,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好玩的谜语,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这样整节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关注学习,强化实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讲究实践运用。“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内涵是“良好的语感”,含字感、文感等。它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领域。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至少有3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第二,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第三,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

1. 关注学习方法,引导主动实践

学生拥有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听老师讲结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备课实践中,不少教师仍存在着“以教为本”,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案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学情。陈老师这方面做得好。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仔细读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本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过程意识非常明显,讲究学法的指导,即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达成什么目标。或许方法并没有什么创新、独特之处,但却实在而实用,这也许就叫教学的有效性吧!

2. 关注学习习惯,指导动手实践

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应该是机械训练的结果。老师的教授要有方法、有手段,而学生的习得也应是“润物细无声”,在自然的课堂学习中养成习惯。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

我们要将课文演绎成形象的语文实践活动,便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听、说、读、写、画、演。

3. 关注学习情景,加强朗读实践

学生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悟”,即通过“读出感情来”这一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朗读实践,达到目标,创设生成氛围,把握生成契机。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走进文本,带着文本所得走向生活和实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最佳境界。

教师在预设教案中能紧扣文本,通过品词赏句深析文本,且在抓文本的同时,又能充分挖掘相关资源,如教学歌谣,乐曲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女声独唱歌谣内容很自然进入情境,不得不佩服教者的用心。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母亲给“我”唱歌谣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4. 关注学习过程,突出感悟实践

学习活动是训练,还是实践,主要看教学指向。语文训练是以知识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语文实践以生活为本位,指向人的素质。芳香、音韵两个词教学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作者很开心,很甜美,就是很幸福的感觉。

生:芳香的音韵,母亲唱出来的歌谣非常优美的感觉。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么?

生:有点比喻的感觉,把美妙音韵比作非常芳香动听的感觉。

师:想像此刻的作者是什么感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充满了整个小院,所以用芳香来形容。

生:其实不是真正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甜美——

生:作者仿佛沉浸,陶醉。

师:你的理解真好!

5. 关注学习内容,拓展语言实践

要培养(拥有)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是一条自然的途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最主要的拓展应该是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

多媒体出示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3)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和老师同学交流。

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而非表面上的功夫。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纷呈、异常热闹的情景,然而静下心来寻思,学生真正学到的却不多。有效性课堂是朴实、真实、扎实、平实的课堂。

三、科学预设,自然生成

“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课堂生成固然重要,但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巧妙的组织、有效的引导,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

1. 精心设计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基础 ,必须在目标导航下有效生成。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成特征,课前的精心设计要立足于课堂“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我们强调生成式教学,但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自然生成的结果可以与目标吻合,也可以不相吻合。预设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实现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7个生字及其新词。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

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

2. 深入了解学生

我想是经过教师精心而充分的课前预设,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在这之前,教师需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上自然生成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里学过了。

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天地,一片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3. 巧妙组织引导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主要来自教材、助学者(教师)、学习者和学习伙伴。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而不是老师设疑、学生被牵着鼻子答疑。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子中为什么说长歌谣?

生:“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

(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我呢?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师在课题旁打“?”)

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基点,形成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课堂有效问题的生成主要因素在于学生与教师。

4. 张扬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我觉得这条“建议”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许“多元”实际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现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听说读的训练,写的要求一个没有。陈老师利用课堂情趣点、利用生活体验生成写话资源。

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一分钟小结一下,把它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把,伴着月光给了“我” 。

师: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 “我”呢?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把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月光给了“我”,给我人生的启迪。

生:母亲把童年乐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

生:母亲把爱和知识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个缺乏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既“预设”不好也“生成”不好。因此,要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显急躁,放手不够,教学经验稍显不足,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没能进行巧妙精当的处理,教学技巧还须提高。■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歌谣预设月光
《点·月光》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月光下最透明的心灵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月光花瓣
浅析预设的应用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