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文
纵观前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和各类教辅中咏物类仿写的题目,总的特点是文学色彩浓厚,考查语文知识的能力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既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趣,又能给学生以自由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创造力。作好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领:
一、解读原作
1悟其内容。为仿写提供“意”的引领
大凡咏物的作品都有深刻的意蕴和深远的寄托,作者并不拘泥于对物的重点描写,而是在描写之中透露出一种言外之意,让人回味。或抒发人生情感,或阐发生命哲理。因此,解读原作要分清作品是抒情类还是议论类。抒情类要认清是褒奖还是贬斥,议论类要识别正面立论和反面立论。在此基础上,明确原作立意的基点,即所吟咏的物的某个特点。正是这一点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哲思。明确了这一基点,也就完成了由物及意的思维转换,为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提高仿写的思想境界架起了桥梁。
例1:
橡皮
一点一点地牺牲自己
一次一次地修正错误
这是一首抒情类的作品,它针对橡皮能擦去错的文字却损失了自己这一特点,赞美了人的牺牲自我、匡世正人的崇高精神。
例2:
蜡烛
站得不端的
必然多泪命短
这是一首哲理诗,根据蜡烛倾斜多泪命短这一特点,从反面阐发了这样的哲理:对于人来说,美好的人格是成就辉煌事业的首要前提。
2辨其形式,为仿写提供“形”的范本辨其形式,也就是分析其语言组织上的特点,包括句式、修辞、句子间的关系以及字数的多少、句子的长短排列等等。主要是前三种。
例3:
粉笔
身躯缩短了
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从整体上看,该作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子间构成转折关系。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长和短的辩证关系,形成对比。需要强调的是,在仿写过程中必须按照这个形式去进行,不可逾越。这也正是此类题的命题意图,体现了语文追求“言语形式”的特质。
二、仿写原作
仿写大致经过两个过程:
1筛选对象,确立基点
咏物,就要选择一个特定的事物。自然界的事物林林总总、纷繁复杂。如何选择?就得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应该贯彻“熟悉且陌生”的原则。也就是说,要选择大家都熟知的某一事物,却未必对这一事物有过“深思”。仿写者就是要写出大家都没有想过的、蕴含在这一事物里的情或理。选定的“物”往往有很多特点,这就要求仿写者具有独特的视角,把握这一“物”最具“人性”的某个特点,并把它作为命意的基点。
2明确立意,锤炼语言
咏物的关键在于立意,立意的高低取决于在取法原作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创新,做到和谐、新颖、别致。可顺其思路,正向立意。亦可逆其思维,反面立意,自开一境界,如此则堪称高格。仿写的语言首先讲究规范性,即严格遵循原作的语言组织形式的范本。其次追求语言的生动性,用心斟酌,反复锤炼。比如,动词的精选、词序的调整等等。
例4: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这是一首启人心智的哲理诗。墙角的花,生长的环境自然是恶劣的,所处的空间一定是狭小的。如果对此故作不知,却一味陶醉其中,自以为是,孤芳自赏,那不就更加可怜了吗!它给我们这样的人生启示:越是受到环境的限制,就越是应该具有开阔的心胸,那么你的世界大了。由此使我们想到很多类似的事物,诸如:墙上的草、井底的蛙、笼中的鸟、溪中的鱼、林中的鹰等等,它们都受到一定的空间的约束。这正是我们仿写立意的基点。
从原作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反面表现这一哲理的,言语之中表露出对墙角的花的批评与讥讽。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写:
墙上的草!
你高傲自大时。
前途就丧失了。
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溪中的鱼!
你奋力东游时,
世界便大了。
笼中的鸟!
你挣脱束缚时。
歌喉更美了。
很显然,后两首与原作相反,是从正面来写的,境界更为开阔,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创新。
总之。仿写要做到与原作“形似而意谐”,意近而有创新。
三、训练巩固
以“风”为对象参照原句进行仿写。
路
虽然被踩在脚下
却牵引着人们一直向前走
(参考答案:风/虽然被困在帆后/却推动着船劈波斩浪)
以“叶”为对象参照原句进行仿写。
梅
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参考答案:叶/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