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旺
醍醐,梵文manda的意译。本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即奶油。《涅磐经》里描述:“……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可见醍醐是乳中的“本质”、“精髓”,由此佛教用以比喻最高的佛法,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成语“醍醐灌顶”之醍醐,用的就是这引申义,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语出《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间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甘露、醍醐相类矣,所以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中所盛之甘露,以柳枝洒之,可普救生灵万物。由此醍醐也形容清凉舒适。
醍醐还指酒类饮料,在李时珍眼里是药膳,即今之日食物疗法。李时珍诗曰: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
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
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
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茅塞顿开,彻悟真谛,顿悟真理,达到大彻大悟、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树原产印度,即毕钵罗树,属桑科榕类植物。菩提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其下禅佛悟道而成圣树,别名思维树、觉悟树、智慧树。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作的谒,流传极广,深入人心。据说慧能本是斗大的字不识半箩筐的火头僧,靠此谒得承五祖弘忍大师之衣钵。
想来当日慧能心中静若止水,波澜不惊;一心向佛,六根清静;“朝饮甘露,夜餐醍醐”(据说五祖弘忍大师尝子夜私授其佛学经典《金刚经》);十分佛学,百悟禅机。遂成—代宗师。
按说人人都有悟性,但是人悟性的高低却有不同。弘忍大师手下有五百弟子,可是得悟禅理者仅慧能一人。何哉?一在弟子,二在师父。弟子是否成器另当别论,然为师如何授徒,即以何为飨、传何理念、授何思想,则很有研究的必要,为师者更无推卸责任的理由。
譬如作文教学,我们授于学生的是牛奶,乳酪,奶酥,醍醐?还是制作醍醐的技艺?这对于学生是否成器必定大有讲究。“醍醐”是好东西,但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并非一灌就万事大吉了。况且,我们灌顶于学生的是不是醍醐仍值得商榷。那些玄而又玄的理论、大而且空的技巧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看来悟性是根本,培养学生的悟性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学生的悟性逐步提升,教师再适时适量灌之以醍醐。那么,学生心中的那棵菩提树必然日繁夜茂,学生也就能够获得真传,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