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文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有人物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物品细节描写、情节细节描写等。人物细节描写又分肖像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等。一篇作文,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那么在一篇文章中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
方法一:分割法
就是将写作对象根据需要分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或前后相连的几个细小的动作或环节来写的方法。
材料1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这是一个人物细节描写片段。这则材料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肖像,并且通过肖像的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根据表达的需要分为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在服饰方面,又分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华贵之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后边隐藏着的精明和狡黠。这则材料曹雪芹如果不将写作对象(王熙凤的肖像)分为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写,人物就不会被塑造得这么生动形象。
材料2
我硬着头皮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小炮,接过爸爸手中点好的香,学着爸爸的样子轻轻地吹了吹香头。然后壮着胆子用香挨了一下小炮引信的头,刚挨上边就猛地甩手,看也没看就逃回了“安全地带”——妈妈身后。我紧闭双眼。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等待炮响,可过了半天,还没听到动静。我从“安全地带”探出头望了望。前方一切正常。我跺跺脚鼓足勇气走过去一看,那小炮居然还呆呆地、原封不动地躺在地上。当香再一次和小炮接触的刹那,我的手抖得更厉害了。我拍拍胸口。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抖抖精神,终于点燃了引信。听着引信嘶嘶的燃烧声,我顿时心慌意乱,手一松,炮掉到了脚下。幸亏妈妈及时把我拉了回去。我才逃过了一劫。
这是一个精彩的情节细节描写片段。在这段话中,作者为了把放小炮的过程描写得更加细致,更好地表现自己学放小炮的情景,他就把“放小炮”的情节分作几步来写:“放”前——掏、接;第一次“放”——吹、挨、甩,“放”后——逃、闭、捂,没听到动静——探、跺、看;第二次“放”——抖、拍、点、松。这就像影视中的慢镜头,一步接一步地展现人物动作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就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了,把人物的心理写鲜活了。
方法二:修饰法
就是在描写对象的前边或后面通过添加修饰语句进行描写的方法。
材料3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衫”前加一“长”字进行修饰,“衫”后进一步修饰:“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是长衫可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材料4
门!①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②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邵宝健《永远的门》)
这里有物品细节描写——“门”,写出了主人公身Jz,所具有的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对于爱情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片段①处的“门”前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进行修饰,并具体描写“门把手是黄铜的”写出了当人们把书架搬开,看见那紫红色的精巧的门时,人们以为找到了答案。心情由悲转为怒。②处的“门”前加上“一扇画在墙上的”的进行限制,告诉人们这扇隐藏的门却仅是一幅画而已!读者和邻居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再次转折。
方法三、修辞法
是指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常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法、夸张法、排比法等。
材料5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篷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是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选自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
这个片段抓住哥哥的胳膊、头发、能干、汗水等细小的地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哥哥的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也为下文揭开了谜底,为赞扬母亲的伟大做了很好的铺垫。
材料6
乐声缓缓而起。几声古筝似山中的几阵清风,拂过树叶,带来几声鸟鸣,掀起一阵灵动。我心一惊季:这好像在哪听过。可当时又实在想不起来。然而筝声渐密渐稠,似天上的几处白云互相追避打趣,引的鸟儿他也性子一乐。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不经意间,略显凝重的二胡插入其中,用沙哑来表现几分随意、几分思索。这思索如天马行空,无牵无挂,自在飘扬。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恰到好处地糅合。把一种内心无所嚣绊的欢愉演绎得淋漓尽致。待最后一个音符弹出一缕升天的轻烟,我回到了现实。
(选自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拨开天空的乌云》)
这个片段写自己克服感情障碍,第二次听道教的《松山风曲》的感受。写出了音乐清悠、飘逸的特点,写得细致入微,跟第一次听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细节描写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要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如果脱离了这一原则,无论多么细致多么生动的细节描写也都成了无的之矢,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