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登山之旅”

2009-12-07 07:38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高山登山热情

冯 丹

不知不觉间学期已临近尾声,随之而来的复习让我忧心忡忡。照目前的情况看,班里好多孩子的心思还没放在学习上。其实,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复杂,可以说复习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而对孩子们来说,天性的活泼好动使他们很容易厌倦枯燥的听说读写。从孩子的心理特征来说,强迫不如引导,责备不及鼓励。因此,为了激发孩子们复习热情,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我开始寻找有效的激励办法。

欣喜:车到山前必有路

首先,我想到了评比。孩子们不是喜欢比一比吗?如果将近阶段他们的表现量化成相应的分数,然后绘制成一张表,这样不但清晰醒目,而且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了体现过程的趣味性,我将争分的过程转换成“登山”的过程,即将表格绘制成高山的模样,划出一定的“分数台阶”,达到相应的分数,便往上攀登一级……至于登山的“人”嘛,可以用写着名字的小旗来代替。这样一来,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在前,谁在后……

一时间,许多的“妙想”一波一波地涌向我的大脑。没有多做考虑,我就在班级里宣布了这个决定。不出所料,孩子们果然被这个新奇的主意吸引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很快动手完成了这个“伟大的畅想”。当一座“高山”出现在教室墙壁上的时候,孩子们振臂高呼:“高山,我们一定要征服你。”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小测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第一批孩子争得了相应的分数,正式亮相“山脚”的时候,大家更是流连于此,满是羡慕。班级里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拉斯捷宁曾说过:企盼参加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地位和领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的确,学生有着向上的美好意愿,有着获得肯定的需要。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更喜欢在小小的比赛中与伙伴一争高下,为一时的胜利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制定“勇攀高峰”的评比活动,正是满足了学生这种良好的竞争意愿,给予了他们参与竞争的舞台,将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纳入学习的过程体系中,由此引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向前的拼劲。因此一开始,孩子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

困惑:只缘身在此山中

“勇攀高峰”的评比活动已经进行将近两个星期了。孩子们刚开始时的新奇与热情似乎也在慢慢退却。随着复习阶段的来临,日复一日的作业、练习、讲评已经让孩子们倍感疲劳。“高山”上的小旗也越插越多,高高低低的,颇有几分气势。看到属于自己的小旗在慢慢地前进,孩子们还是挺高兴的。但高兴之余,我还是察觉到有些孩子低落的情绪。作业马虎的人又多了起来,上课时无精打采的也不少,作业、考试成绩波动得厉害,大家对“登山”的兴趣明显减弱了。

确实,要始终保持高昂的上升势头是不易的。看看得分标准:当天作业、考试无错误得5分,出现一处错误得3分,两处得2分,3处得1分,其余不得分。这么算来,孩子每天的作业、考试要90分以上才能得分。拿过分数统计本翻阅,猛然间发现:班里得分最高的小陈、小韦已经累积30多分,来到了“半山腰”,而小强、小殷等孩子,累计分数竟然只有5、6分,连“脸”还没有露过。

为什么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善意的开始,却依然不能彻底唤醒每个孩子,仍然达不到最初的设想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这类评比确实突出了一些孩子,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弊病:那就是优秀的孩子在激励与成功面前越变越好,而那些落后的孩子,却似乎落得更后了。而且更可怕的是,通过名目繁多的评比,有些孩子似乎更加确信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进步越大,他们的失望也就越大。竞争的本意原在“比”,但现在对一部分孩子来说成了“赶”,他们必须不断去追赶前面的人,而且这样的追赶使他们更加辛苦,更感无望。事实上,一个后进生取得90分的意义和一个中等生获得90分的意义完全不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细细想来,不正是小强、小殷这样的孩子才最让人操心吗?别人都掌握的知识他们还不会,别人花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们需要30分钟。现在,让本来就落后的他们与其他孩子共用一个标准,怎能不让他们更显吃力?也难怪,几次“试探”下来,他们便对此失去了热情与信心,对每天的“攀登”望而生畏。但作为教师来讲,如果不能有效地激起这些孩子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从中受益,那么,再多的人“登上高山”也会是有遗憾的。

顿悟:山不转来水转

怎样才能让这部分孩子恢复信心,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我不断地追问自己。细细一想: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竞赛,其最终目标必然是促使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精彩。虽说与他人的竞争能令自我更清醒,但个体的独特性不可忽视。点滴的进步也是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思考之后,新的“登山”方案出台啦!登山的“加法式”变成了“加减混合运算”:10分的最低标准成为了基础分,即是老师送给每个“登山队员”的奖品。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孩子都有了“起跑”的基本分。攀登的评定再也不是90分、95分这样死板而冰冷的固定分数,而是换成了上下浮动0~5分,上下浮动6~10分这样宽泛的范围。对于个人来说,80分进步到86分也是很大的进步,也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果然,新标准一出,孩子们的脸上又现出了新奇与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恢复了高昂的斗志,并在最终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时都希望取得好成绩,有获得成就感的需要。教师依据这个特点,设置适当的目标,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合理的目标应有价值性、挑战性和可能性。价值越大,激励作用也越大;价值不大,就不能构成真正的动力。同样,如果一个目标不需花太大的力气,甚至唾手可得,激励作用就不大。因此,设立的目标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实现它不是轻而易举,而是必须付出较大努力,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但相对来说,合理的目标也必须有实现的可能,如果让人觉得目标可望不可及,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改良后的“登山”方案,明显满足了这三个要求。老师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出发”的乐趣,但要将这种乐趣维持下去,则需要自己付出相应的努力,如果没有前进,还是有可能会被“撤下来。”另一方面,这个评比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也真正让每个学生展现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换句话说,新的方案更加注重了人文关怀,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事实证明,这样的热情不会再是昙花一现,因为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心灵之旅。

其实,从心血来潮地制定方案,到一步一步完善它,期间体现出来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依据儿童的特点来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才能使教育活动更趋科学,才能真正为儿童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谢光灵

猜你喜欢
高山登山热情
登山
太阳、高山
多用登山杖
李琪,历奇(11)
热情的小山羊
一次难忘的登山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你有没有热情
《飞过高山》等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