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陈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科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把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一、解读主体性教学的双边活动
主体性教学的双边活动就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均呈双向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信息的发生、传递、摄取、交换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妥善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最高效率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学生呢?绝不是单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这种双边不一定要有花哨的形式,但它强调双方的积极主动,重视交往交流合作.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完整性.主体性教学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整性,这主要体现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完整性上.在教学目标上,它强调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三位一体.在教学过程方面它即重教又重学,强调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强调师生通过双向交流和对话,真正实现主体的升华.
2.民主性.在主体性教学中,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这种主体性教学中,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得到尊重,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保护,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与认可.
3.参与性.主体性教学要求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有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主体参与活动的多少和参与程度是主体性发挥水平的反映.
4.开放性.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教学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教学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学习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经验;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书面报告、口头表达、论文、作品设计等形式.
二、活用双边活动的实施方式
1.对话型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参与活动是被动的、形式的,并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教学提倡对话,对话作为一种交往手段,意味着平等介入,科学的思想就从对话型的师生互动中生成.如,《水的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
师:把一个圆柱形木块放到一个圆柱形容器里,容器底部是否有压强?
生:有
师:怎么证明?
生:容器底部装上沙子……海绵……换橡皮膜……
师:取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扎一层橡皮膜,放入木块,橡皮膜会有什么现象?
生:橡皮膜向下凸起.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固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师:液体能产生压强吗?
生:能……不能……把液体倒入容器中,看橡皮膜是否凸出.
师:橡皮膜凸出说明什么?
生: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在对话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环扣一环的对话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把学生引向问题的深处.
2.体验型
科学课堂中,几乎大部分老师都会积极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动手的机会,或让学生走上讲台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给学生主动体验.
如,《水的压强》一节中,为演示帕斯卡实验,学生爬上桌椅,结果只灌了几杯水,就把塑料瓶压裂了,瓶中的水从裂缝中流出来时,学生感到了液体压强的威力.如果此时教师把“液体的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迅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作用,但记不住这些规律的学生就会茫然失措,遇到新的问题便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压强计操作实验,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自由讨论,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到认识活动中去.在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充当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及压强计的操作.师生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得出的方法和规律是活的,是便于迁移的.
3.探讨型
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科学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中来认识事物本质,而在对问题的探讨活动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科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碰撞.
笔者在“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学生的争执,第一位学生测定绿茶水的pH值为9,而第二位测得是6.我们知道绿茶水呈碱性,笔者估计第二位学生的测定出了问题,于是让这两个学生在讲台上重新操作给大家看,第一位学生把测定过洗发水的玻璃棒蘸取绿茶水,测定数值自然接近9,另一位学生在测试完盐酸后用蒸馏水清洗了玻璃棒,其值为6.操作完,学生对第一位同学操作中的错误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第二位学生操作正确,结果为什么呈酸性呢?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上午老师做过实验,自来水是酸性的.”有学生嘀咕着,随即一名男同学站起来说:“我知道了,绿茶水是用煮沸的自来水泡的,所以呈酸性.”教室内,掌声雷动.
三、优化主体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
在初中学科教学的设计运用中,教师应着力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师在“物体沉浮条件”的演示实验中,先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渴望知道产生的原因,进而进行“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科学课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的工具,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应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变成自己的东西.如,《二氧化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空气和氧气的密度大小,然后提出问题,要比较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密度,有哪些办法?随着老师的不断追问和演示,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倾倒二氧化碳的操作已不再是实验的关键,重要的是学生如何用验证的方法来获取比较两种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3.激励学生主动拓展
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深化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巩固、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了温度计之后,可以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制作过程,了解刻度划分的方法.再如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可以尝试制作搬运重物上楼用的“爬楼车”(斜面).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对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情况是否相同,清晨看到日出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还是在地平线以上等问题,学生常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科学知识进行较深入的专题探究.
四、获取主体性教学双边活动的共赢
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双边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实现“照亮学生,升华自己”的“双赢”目标.
1.宽容有度,学会倾听
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也同样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如,教师可以用“你们听懂了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他们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他人的发言,并不断反思和补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2.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在科学教学中,一个细节往往能够成就一次动人的探究,萌发一颗创新的种子.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课堂是没有小事的,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小处也能做出大文章.
如,在上《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的一节实验课中,有一小组的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这组的试管弄破了.”如果按照平时会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匆匆给他们换一只试管.而这次,笔者要求大家讨论:“为什么他的试管会破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各抒己见,列举了很多原因,并分析了这些原因.最后,笔者要求那位把试管弄破的学生描述试管弄破时的情景,看看是否与大家的讨论相符.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教学细节,不仅仅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也可以是学生某一表情或情绪的变化.教学中的那些特点或成功之处,那些不足或问题所在,往往就存在或隐匿于某些细节之中,因此,抓住了细节,也就抓住了提升课堂实效的关键和核心.
双边活动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的载体,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科中实施主体性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促使其主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组织、规范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