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阅读,首先是要把握文本的整体,要尽可能地细读全文,充分感知全文,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试题的关键,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是怎么问的,也即命题指向哪里,然后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局部的思考,分析题中句子或词语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挖掘隐含的意思,进而概括整合,形成比较全面的答案。
我们以2009年江苏卷为例。2009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取的是被称为“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原载《散文选刊》2008年第10期)。初读原文,应把握本文的主旨。该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精辟地诠释了“上善若水”这个哲学命题和它的内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思考。这是贯穿于全文的一条主线,必须时刻牢记。然后再审读具体的试题,明确试题指向,再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试题的第一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道试题检测的目标指向十分清楚,为“分析综合”,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品的结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品的体式和章节结构,二是指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回答本题,必须兼顾到这两个方面。三个问句,第一问“这是指水吗”紧承前面的“上善若水”横幅,是具体的。第二问“是褒扬都江堰吗”同样是指具体的内容。第三问“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由水而人,而精神,指代内容渐趋虚化。这三问在文章起始出现,细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主体部分正是紧承三问,由水(都江堰)而人(杜甫、岑参、陆游、李冰……),而精神(“流水孕育的文化”等)。这样,我们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这样的归纳: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有的学生,一看“作用”就套用承上启下或奠定感情基础等,殊不知三个问句在开头,承什么上呢?
试题的第二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本题属“鉴赏评价”范畴,重点要求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试题,要关注题干给出的句子中的特殊修辞或内涵丰富的词语,如本题提供的句子中的“真正”、“智慧结晶”便是解题的关键或称突破口。引述的话出现在原文第3小节的后面,从整个句子来看,该句重点是由传诵千古的诗篇过渡到对李冰及其都江堰的叙写,下面紧承的两节都承这一句,写出了都江堰的伟大,而答案也正蕴含在这里:“可行舟”“用灌溉”“百姓飨其利”“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等,突出了它的建造理念的先进;“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等则突出了治水方法的科学;而与郑国渠的对比更突出了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发挥着它灌溉、防洪的作用。而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境界,正如作者所说,“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这样一分析,作者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理由也就清晰了,本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试题的第三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仍属“分析综合”的范畴,能力层级为C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1“分析综合”其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具体解释中说,“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本题说“但不以描写见长”,即暗示我们应重点探讨描写以外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就要注意多角度探讨文章运用了除描写以外的哪些表现手法,并注意分析出这些表现手法的效果作用。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作者更多的是在评述都江堰,抒写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思考,所以主要采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的表现手法,借都江堰这一历史遗存抒发对“上善若水”也即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都江堰这一“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抒写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担忧,借“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的“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抒发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样的分析,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主旨的思考和领悟。
试题的第四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属探究性质,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要求探究“上善若水”的深意,基本上要求学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而作品意蕴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文学形象本身具有的指向性和包孕性,使得意蕴层面呈现出多样性,一般可以从历史的、哲学的、审美的角度进行思考。回答本题,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主旨、情感等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思考时,可由水喻“上善”入手,体会都江堰乃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所有这样的思考,只要能紧扣文本,自圆其说,都应视为合理的。如有的学生作如下回答: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折射老子心中至高至圣的“道”,表现都江堰既能灌溉又能防洪,滋养天府之国的子民,体现修筑都江堰的李冰及其他人的智慧和科学方法,呼吁我们能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的回答,紧扣文本,由堰而人,而启示,同样是正确的。
从对上述四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散文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在这过程中,细读文本,整体感知和领悟文本,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又是最为重要的。
(顾桂南老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