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才报国

2009-12-03 08:25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支队志愿者活动

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多样化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清华大学共青团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

一、紧扣时代脉搏秉承清华传统

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主题,一直是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传统。

20世纪80年代,清华学子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1990年提出“寻访校友足迹,探索人生之路”,1991年确定“寻找奉献者足迹,寻访共和国脊梁”的主题,1994年的“在实践中寻找人生坐标,在奉献中开拓成才之路”,1995年的“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1996年的“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民族经济作贡献”,1999年的“我的事业在中国”,2001年的“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成长”,2002年~2006年的“党在我心中”、“我与祖国共命运”、“和祖国一起走向辉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直到2007年提出的“科学发展,成才报国”,这些实践主题始终围绕“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实践内容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近十年来,清华大学社会实践规模和质量都在逐步提高。从规模发展来看,1998年学校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的学生仅有1,400人次,160支队伍;至2002年达到4,000多人次,258支队伍:近三年来,每年参与实践学生均超过万人,2008年达到了12,886人次,714支队伍,其中,暑期实践为4,840人次、寒假实践为2,869人次、双休日实践为5,177人次;2009年,我校实践规模较往年又有明显增加,全年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总数达到15,000人次,其中,寒假实践为2,751人次、双休日实践为7,000人次、暑期实践为6,000人次。同时,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建成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超过100个。2009年暑期,全校有6,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祖国各地开展各类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形式包括:专业实习、就业实践、国情考察、社会调研、扶贫支教、爱心奉献、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科技推广、校友访谈、文明共建、挂职锻炼等。

二、深入开展“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

2009年清华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迎接清华百年校庆为契机,结合学校“科学发展,成才报国”的主题教育精神,围绕“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1精心策划,加强指导

在推进落实教育部实施的“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结合百年校庆的历史契机,于2009年7月启动了百年校庆“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全校共有3,900余名学生,组成了322个支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本科生272个支队,3,400余人:研究生50个支队,约500人。

“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以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感悟清华精神”为宗旨,坚持“覆盖重点行业,覆盖重点地区”的原则,重点开展若干系列出行活动。按照行业和领域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行”,如航天航空行、水利行、石化行、电力行、国防行、制造业行、农村行等;按照地域组织开展“重点地区行”,如东北行、西部行、中部行、四川灾区行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各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感悟国家改革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职业道路,明确新时代清华人投身祖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历史使命。

在“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实践质量,校团委根据各支队实践内容、形式、筹备工作等情况,确定了30支精品支队,以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此外,“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还聘请了多位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科学地培训和指导。

2“重点行业行”系列出行活动

“重点行业行”系列出行活动中,各支队在实践队员的精心策划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涌现了一批国情调查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优秀支队。水利系长江全流域水资源水危机考察联合支队分5个支队赴青海、四川、云南、湖南和湖北、上海进行考察。支队成员普遍感到,通过实践开拓了眼界,印证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针对各地存在的水危机,从成因、影响、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实现人水和谐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环保意识,对水资源从利用到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很多支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例如,人文社科学院大一女生李晓娅带领班上16位同学,前往河南省固始县开展调研,力图构建“留守儿童自我援助模型”。他们用社会科学专业视角观察民生热点问题,通过与受助留守儿童接触,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同龄人更优越,得到的关爱也越来越多,但发现这种援助还存在短期性和间歇性,很多援助物资对他们而言甚至可能是没用的。队员们总结了自我援助模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呼吁通过大学生的力量将其推广。机械系赴山西太原钢铁集团考察支队通过实践发现,大部分低水平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而大型钢铁企业和已具备较长产业链条的钢铁集团在面临竞争和金融危机冲击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从而提出“我国钢铁产业应走集中、大型、延伸产业链条之路”的建议。

3“重点地区行”系列出行活动

“重点地区行”系列出行活动中,各支队深入西部、东北等地区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其中调研和支援四川灾后重建是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一个热点。例如,工程物理系的乔鹏瑞和其他10名学生奔赴四川省绵阳市、德阳市和汶川县等地,开展有关灾区国有企业灾后重建情况的调研学习。他们先后前往震中映秀镇附近的阿坝铝厂、东方汽轮机公司和长虹集团,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员工安置、生产恢复等方面调研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状况。在谈到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感受时,乔鹏瑞激动地说:“我们被四川震区国有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感染和激励。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们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认识了社会,增长了才干。”电机系赴四川灾区电力系统考察支队前往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电力局等单位开展参观和座谈,了解电力系统重建情况,感受到电力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抗震救灾精神。工程物理系赴都江堰的志愿支队经过充分准备,在当地敬老院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活动,给了当地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环境系赴四川省重灾区的环保考察支队分成两个小分队,前往北川和什邡,

对灾后板房区的垃圾污水处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同时在当地学校开展了青少年环保教育及环保志愿者的培训。

暑期社会实践后,学校将组织各支队整理多种形式的实践成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全校范围的宣传,深入挖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思考,举行报告会、研讨会等专题会议,广泛研讨交流,力争形成高水平的实践成果。

三、建设精品项目,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学校在注重实践活动的规模和质量的同时,还下力气组织开展精品实践项目,在全校范围内招募、选拔队员,并开展系统的培训和组织工作。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三下乡——新农村住宅”项目、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中国农村建筑能源与环境调研实践、“两岸同心”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行活动、博士生实践服务团等一批精品项目。

1“两岸同心”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行活动

自2007年起,学校发起“两岸同心”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行活动,组织青海大学和台湾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在北京市与青海省两地进行以西部支教为主、兼顾中华文化体验的海峡两岸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西部支教和参观交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大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民族政策的了解,增强两岸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年来,学校已组织3届共150余名志愿者赴青海省湟中县、互助县开展支教活动,参与的高校有:北京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每届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在北京,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在北京进行团队磨合和教学筹备工作:第二阶段在青海,以在当地中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为主。

在支教过程中,全体志愿者分成教学组和行政组开展工作。教学组主要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6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行政组志愿者负责自己所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为了配合当地中学的作息时间,全体志愿者6点起床,参加晨读或者去办公室集中备课。晚自习时间,各行政班和教学组各自开会,总结一天的情况,布置第二天的工作。课余时间,志愿者还为学生举办台湾风情讲座和学习讲座,分享学习历程、传授学习经验。活动中,“两岸同心”的志愿者需要进行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克服自身弱点,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教学节奏,与当地学校和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工作。同时,志愿者们也扮演着知心朋友的角色,疏导困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两岸同心”活动为两岸大学生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两岸学子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体志愿者在共同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朝夕相处,团结互助,来自台湾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志愿活动,不仅得到了内地学生的响应,而且也得到了台湾高校学生的积极回应。学校在与青海大学的对口支援合作中,依托青海大学充分了解当地学生的需求,同时邀请青海大学的学生与台湾高校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活动,这一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2重走丝绸之路“大篷车课堂”

“大篷车课堂”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学生实地采访写作能力的第二课堂,自199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多次,足迹遍及河西走廊、楼兰古城、四川黑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黄土高原上的得胜堡、塞北凤凰城、珍宝岛、贝加尔湖、萨尔斯堡等地。

2009年暑假,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合作,共同组织了重走丝绸之路“大篷车课堂”。该活动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主办,十多名清华大学学生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美国的3名教授同行。活动由6月29日至7月9日,历时11天,途径西安、天水、天祝、武威、嘉峪关、兰州等地,最终到达敦煌。来自中美两国的学生沿途锻炼专业素养,挖掘故事,进行采访,各自建立了博客发表报道,并在嘉峪关上就各自的报道进行了交流。

“大篷车课堂”的另一意义在于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和学生在“大篷车”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前往新目的地的途中,由一两位教授主持,引起一个话题,来自中、日、韩、美4国的教授和学生共同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11天的路程上,大家一起就“和谐”、“民主”、“中西传媒”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美国学生普遍反映,一路上与中国学生的讨论改变了他们原本对中国的看法,而中国学生也通过讨论了解了美国人在看待中国问题时其背后的社会、宗教和文化背景。

四、关于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思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思想品德,增长个人才干,塑造全面素质,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感受国家社会的发展实际,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有效渠道;通过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经济生产第一线,可以把社会实践与促进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为成才报国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国家改革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成才报国;通过社会实践,共青团组织可以凝练和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地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

猜你喜欢
支队志愿者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志愿者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