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向勇
北京工商大学秉承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传统与优势,强化工学与商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融的教学观念。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探索为首都现代服务业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等多方入手,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和2006年,学校两次全面修订、完善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规定了实践教学必修学分,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做了明确要求,原则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工科类专业为7∶3,非工科类专业为8∶2,从制度上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得到贯彻落实。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实践教学保持本科4年不断线,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3个层面有机结合。学校鼓励和资助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实际,以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为基础,编写出版了一套全新的实践系列教材。学校鼓励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如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模拟、沙盘训练等教学方式,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3.创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校级实践教学中心是学校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举措。2002年,学校建成了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同时,成立了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经济实验中心。学校改造和新建了物理、基础化学、力学、过程控制与DCS、网络等一大批实验室,满足了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良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学校还重点建设了文科实践中心、工科实践中心和数字艺术制作中心3个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和全面开放的校级实践教学中心。文科实践中心使用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设备、软件、环境方面的投入1,500多万元。文科实践中心承担经济、管理、法学等16个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2006年文科实践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这些实践教学中心的建成、投入和使用,为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学校通过政策和岗位聘任条件明确规定,学校教师分为3种类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实验教学型。学校人事处在职称和岗位聘任的文件中特别建立了专门的实验教师系列,在全校范围内确立了实验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师的作用,促进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5.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设立了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和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奖励基金。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支持在实践创新中取得成果、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大大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参加综合训练的积极性。近3年,共有801人次通过竞赛和发表论文获得创新实践学分。
6.实践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学校引进了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利用实验选课系统推行实验教学的开放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
7.开辟境外实习的新途径。学校先后派遣多批学生赴境外考察实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其交流和应用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复合性知识结构形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对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有较大需求。因此,学校重视学生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合,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课程的交叉复合,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依托原两校拥有的工、商两大学科优势,促进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综合,重点建设与首都现代服务业相关联的学科专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改造、优化、组合,学校学科专业布局更加适应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强化学生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复合性知识课、实践课等课程模块,形成重理论基础、重知识复合、重知识应用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夯实基础,加强知识广度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学校为工科类学生重点建设了4门限选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而为经济管理类学生重点建设了3门限选的科学技术类课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学校重视学生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复合,在重视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更高层面的复合性专业技能,如专业与外语、技术与管理、新闻与经济的复合,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知识的交叉复合,为学生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以推行学分制改革为主线,调整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与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辅修感兴趣的专业,积极申请开办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其中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获准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学校还探索“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会计学专业在2002年首先实行全英语教学,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一大胆的创新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专业和外语水平及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就业形势喜人。目前,我校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开始实行双语教学。
三、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学校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本。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评估,学校取得了优秀。评估专家对学校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特色给予了极高评价。
2.学生竞赛屡获佳绩。近3年来,在各项竞赛中,我校学生屡获佳绩。2007~2008学年,我校学生共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9项,有249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3人次,国家级奖项48人次,北京市级奖项135人次,校级竞赛奖项63人次。2007年,我校学生参加广告类大赛获得国际性金奖3项、银奖两项;获得全国性广告比赛金奖两项、银奖两项,获奖数量与等级在全国高校广告、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在2007年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获一等奖1项;我校代表队在“用友杯”全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中荣获赛区一等奖,获得“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冠军及“2007中国管理创新大赛”冠亚军。
3.人才培养特色日益显现。目前,学校的毕业生在首都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大显身手,绝大部分毕业生在首都现代服务业中就业,逐渐成为首都现代服务业的生力军。学校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很多毕业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首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