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清 洪梅初
日前,“上海世博会和产业转型”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举行,来自上海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评析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余长国、朱林兴两位教授领衔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课题组提供的后续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对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促进上海产业转型的问题展开了研讨。
上海世博会是展示和促进人类智慧的大舞台
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为上海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经济是大头,当前应抓三点。一是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相信人类一定能赶在能源枯竭前,研究出比煤、油更好的能源,让子孙后代晓得他们的前人是合格的“智人”。二是抓高氧经济。断粮三天不至于死人,断氧三分钟就可能死人。高氧经济就是农业。三天断粮不会死,30天断粮会死人。粮棉油、麻丝茶、糖菜菸、果药杂,一样都少不了。每一类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制氧厂。农民会减少,但农民不可能消失。一万年以后,农民都是高尚的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不可有半点挫伤。得罪农民不会有好下场,这是颠簸了几千年都没颠簸掉的真理。三是发展智慧经济。有人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经济发展了,能源和高氧两项也就有保障了。人最难的是有“自知之明”。能制造工具的动物谓之人,可那是猿人。后来人类自以为了不起,又把区别于猿人的人称“智人”。智人之智有高低,又把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今人都属于晚期智人。上海世博会应当成为展示人类智慧,并进一步促进人类更智慧的大舞台。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余长国教授提出,我们要以世博为契机,发展智慧经济。他指出,“智慧地球”概念是IBM公司在2009年2月召开的“IBM论坛和中国策略发布会”上提出的。它勾勒出世界智慧运转的三个重要维度:人类需要也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人类也获得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当这些智慧之道更普遍、更广泛地应用到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甚至是城市和国家时,“智慧地球”就将成为现实。这种应用将带来新的节省和效率、新的进步机会。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并且在此基础上人们能够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经济可行的智能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几乎所有行业、产品,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无论自然体系,还是行业系统,或者企业,都将更紧密地相互关联整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人们驾驭并把握这些趋势,就能开创出通往“智慧地球”的坦途。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地球”已成为当务之急。
智慧地球的实现,需要实施智慧经济、智慧社会、智慧生活等。智慧经济是最根本的,它存在许多智慧产业,它们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变革而来,更多的是现在所没有的。上海世博会是了解和学习世界智慧经济的良好机会。上海本身具有发展智慧经济的产业链优势: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对智慧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需求;国际跨国公司总部比较集中,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哨位置,更易与国际市场对接;高等学府、科研单位等比较集中,具有智慧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上海可以在原有信息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智慧供电业、智慧医疗业、智慧金融业、智慧交通业等智慧经济,率先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带好头,更好地服务全国。上海发展智慧经济也存在一些瓶颈。智慧地球的潜能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来自各界的倡导和努力,需要社会的认同、资源的整合,而这些并非易事。智慧经济是一种复合,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上海这类人才奇缺。
以世博为契机,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转型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陈兆忠认为,上海世博会所体现的世博效应将是多重的。我们要运用和把握好这次机遇,促进城市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上海工业(主要是“二产”)虽然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增长,但在GDP中的比重将会逐步下降,这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但近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关键是要调整“二产”的发展思路,要形成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两个优先发展”的方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是上海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制造业与服务业并行不悖的发展思路,既体现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客观进程,也是由上海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上海要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转变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从制造业能力比拼转变为服务经济的发展,从传统制造业生产转变为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并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努力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和建设“两个中心”相适应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高集聚度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顺利推进“二产”转型,一是要正确定位。根据上海第二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即在第二产业转型过程中,工业仍然有着自己的重要发展定位,但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政策引导。二是要确立全新理念。这就是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制定“二产”结构优化的发展规划。应有全市统一的部署和发展规划,包括制定阶段性的调整规划,并形成有序的政府支持政策。四是要进一步发挥项目资金集聚效应。五是要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建议建立政府“二产”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产学研结合基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及“二产”结构调整的市场补偿机制等。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朱林兴教授认为,我们要以世博为契机,推进低碳经济。当前,上海推行低碳经济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碳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大户是城市,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的重点主要也是城市。上海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以及二产和三产并举发展阶段,生产、消费、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状况。上海推行低碳经济具有三重效应:对全国兄弟省市而言,具有示范效应;对世界而言,具有减缓世界在碳排放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对上海本身发展而言,具有重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城市经济体或小国经济体在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进入“第四个十年”,GDP增速普遍放缓。上海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与进入“第四个十年”时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具备类似的发展特征,可以这样说,上海经济正处于“第四个十年”的敏感期。能否避免或扭转“第四个十年”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关键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推行低碳经济是可行选择。由此,一是要创新观念,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场合,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意义,使之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事业单
位,从领导到群众普遍确立低碳经济观念。二是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上,推动经济增长从同时发展二、三产业,尽快向实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鉴于推进低碳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科技人才,而民营企业缺乏发展条件,应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新一轮国资进入的重点方向,鼓励国有企业积极进入。三是要创新消费方式。各级政府包括事业单位应率先垂范、带头节能减排。广大居民是能源消耗的主体。要让公民广泛接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也要让公民从经济上、健康上、道德上感受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好处。只有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遍化、认同化,社会才能纳入低碳经济的生产和消费的良性轨道。四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低碳经济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在管理体制上既要调动、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宏观引领,统筹规划。
上海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王东荣认为,世博会为上海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上海郊区农业毗邻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既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功能,又具备城市服务的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既要为解决上海市民“胃”的问题服务,又要为解决上海市民“肺”和“肾”的问题服务。近几年来,上海围绕发展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在迎世博工作中不断加快农业的转型工作:一是更加注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100多万亩设施粮田和近30万亩设施菜田,加快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二是更加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改善问题。三是更加注重对郊区绿地的建设和养护,郊区已建成了100多万亩林地。四是不断探索郊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迎世博结合,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这又是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特点。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进了上海郊区的旅游业建设,“农家乐”已经成为上海市民了解郊区农村变化,了解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连接点。世博会又催生了上海郊区世博会产品供应基地的建设,上海这几年来,着力制度建设,努力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确保上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刘震伟教授认为,国有经济应在推进上海产业转型中有所作为。国有企业在帮助客户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要减少自身在全球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高碳排放,通过绿色技术展现出自己的商业魅力,并以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这里的关键是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证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以用环保技术推进企业发展并实现盈利,负有社会责任的营销战略同样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