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黎冰,男,汉族,团员,生于1993年1月3日。籍贯,四川省三台县。特长:写作、书法、绘画、演讲。曾多次被评为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08年参加中考,现就读于国家级重点高中——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去年因“5·12”大地震一波又一波的影响,早已经准备好的中考被一次次无休止地延期,旺盛的参考激情到最后已是“强弩之末”。军训第五天,东辰学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我回东辰上高中的事宜,校长决定将我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特招生录取。虽然东辰国际学校校长祝启程、高中部主任刘永金等领导和众多老师对我如此错爱,我却对南山中学(建校已101周年)情有独钟,不仅是这个学校走出过著名诗人贺敬之等名流专家,而且这里有着其他学校缺乏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底蕴,因此我拒绝了多次的劝告,最终放弃了就读东辰。
《新作文》杂志、三虫老师毕竟是我写作路上难得的良师益友,让不怪异、不叛逆的我的平实书写有了一方亮相的舞台,我一直深谢着你们!尽管我仅仅是个爱写作的学生,见识不多,阅历不广,虽然中考作文不错,并也在报刊发了一些稿件,可也是一己之见,浅薄得很,让我谈谈中考作文备考的体会,确乎勉为其难,于是胡乱写了几笔,望各位斧正。
●第一,明备考内容,写大气文章
初中时的语文老师蒲莉在中考前无数次地告诉我们,在中考复习阶段,同学们应做好作文备考,同时进行一定的作文训练,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做到胸有成竹,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下笔如神。她还说,做好中考的作文备考,主要要放在备文体、备素材、备技巧、备积累、备书写。
所谓备素材,就是有深度、有广度地增加阅读。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尤其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气势磅礴的散文,激情充沛的骈赋,含蓄隽永的诗歌;精微幽深的哲理,浓淡皆宜的抒情,绵密恢弘的论证,体贴入微的描写。蒲莉老师强调,只要同学们用心,前人的思想、文字层层积淀,足以增加眼下我们中学生的认知高度。正如祖传的金银器物,后代可以擦亮抛光,或是熔铸重造。时至今日,中考作文发展的首要重头戏——至少是眼球效应最明显的要求:具有文采,富有诗意,表达中心。其中一条标准就是:有深厚意蕴。以我这个爬格子的校园写手理解,所谓“意蕴”,无非蕴涵哲理,有文化底蕴,有诗意飘逸,有中心体现。这四点,都可以通过移前人之花,接后人之木达到目的。这就要求参加中考的学生们多读、多练、多积累、多思索,做一个有心人。
一句话,备素材就是深究中考作文的命题原则,让参加中考的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第二,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初中时的语文课上,蒲莉老师爱这样讲:中考作文如作人。这话很对,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点儿也不假。
“我手写我口”,你平常怎么说话,写作时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心”,你心里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写,是中考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只要用自己的浯言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
老师指出,我们没经过大事故、大变革,但你可以学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那样写生活中的小事,写父母,写老师,写朋友,写同学,一切细微处皆有真情在,千万别客气,即使你的观点是浅的,是错的,那也浅出了平易近人,错出了英雄本色,反正都比虚的假的强。在写小事情上,我的小说、散文、随笔表现了很多,不必赘述。去年经历“5·12”大地震,算是我一生中的大事件吧,我自然不愿放弃,在余震之时我写了《地震十日记》《地震后十日记》《快乐的小娴》《“5·12”汶川大地震遇难教师们诔》等众多习作,得到了充分肯定,最后的中考作文也是要求写一篇关于地震的作文,由于我平时训练多,投稿多,故写这篇作文游刃有余。
因此,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一定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和随笔,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知识增长了,提高了,情感丰富了,明确中考作文得分点,打磨精品中考作文,就可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必须明白,自己拿手的是哪种文体,然后上考场时就用哪种,自己擅长的,行文才会得心应手、笔走龙蛇。千万不要试图在考场上试验某种自己并不擅长的文体,这样容易折戟黄沙,遗憾考场。
这,就是所谓的备文体吧!
●第三,着力表现美,塑风格习惯
这层意思具体到各位同学的笔端上,便有如下两层含义:
第一,要养成自己的写作特点。人们常称赞写得好的字,说它“有体”,不管是颜柳张赵哪种“体”,反正让人感觉有骨架,有气势,与众不同。写中考作文更须要这种“体”,要让你的思路,你的语言论点个性化,不可人云亦云,用个时髦的词叫做“Cool”,这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譬如你喜欢哪个或哪类作家,不妨仔细看看他的书,看看同一件事,人家是怎么表达的。这样由模仿到吸收,再由吸收到创造,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终将自成一家。我撰写的课堂作文《来自天堂的微笑》很受欢迎,其实那篇稿子的原稿就是模仿新加坡一个中学生作文,不过形式与内容进行了再创作。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有许多方面。例如同学们在老师那里获取的:行文思路要严密,不可驴唇不对马嘴;语言要通顺,语法要正确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且不要有太多的错别字。错别字就像美女脸上的青春痘,别人痛心,自己烦心。如今错别字已经提到一个高度,考场作文据说错一字扣一分哦!收集在《盛开——90后天才少年作家作品范本》一书中的散文《深秋访菊》是我初中时写的课堂作文,那篇习作里有一个字写错了,我一直不知道,去年在黑龙江的《初中生优秀作文》杂志刊发时,被一个细心的编辑老师发现并刊登在刊物上,从此我再不会把这个字写错,但这样的机会不多啊!所以,参加中考的同学们一定要规规矩矩写字,提高速度,让卷面整洁美观。
以上说的只是起码的要求,中考作文美的关键还在于它的内涵,就像品评人的美丑不能光看脸蛋一样。金庸先生的小说受到数亿人的喜爱,绝不是因为其体裁是武侠,而是他在其中注入的文化修养使他成功。
这,就是语文老师常说的备技巧。
●第四,博古且通今,触类又旁通
这些年来,“大文科”的观念很走俏很流行,其意思就是文史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观点很有见地。其实,数理化与文史哲又何曾分家了?写作虽然是学文的人的分内之事,但实际上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而且都要活学活用。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许多文人的最高理想,但要做到又谈何容易?
中学生需要多读书,不论文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都去读。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曹雪芹先生,他用血泪撰写的《红楼梦》为中国文学最高峰,他对诗词歌赋门门皆通,其由来即为他年少之时就面对家里的“插架万签,琳琅四壁”,后遇书必读,每日里“杂学旁收”,最终才使《红楼梦》“双立千古”。我是个爱《红楼梦》的学生,写过不少有关《红楼梦》的随笔,《新作文》的编辑说我读书细致,山西大学一教授则在他写的文字里对我“感到惊讶,惊讶于他对古典文学的熟悉,和相当个性化的思考”。
如此看来,开卷有益,绝不是一句空话,同学们读的书多了,自然在中考作文写作时左右逢源。政治原理,历史典故,源源而至,欲罢不能,同时你的思维也会因此发散开来。要做到这个“博”字,没有丝毫取巧的可能,只有多读书。不少同学问我该读什么书?我就一直这样回答:读你喜欢读的书。
以上所述,即是备积累。
●第五,努力扬朝气,永远保持新
写中考作文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崭新的创新的。
这首先要联系现实,身边发生了哪些有价值的事情,社会上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你都要有深入地思考;有时也难免要用到古时的材料,这需要你分析古与今之间的共通之处,古为今用,你的文章才有实际意义。
再从应试作文看,对同一个题目,新的含义就是与众不同。现在,好像某些材料能证明什么论点在一些中学生中间已经约定俗成了,结果张口居里夫人,闭口文天祥,千篇一律。这时,如果出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那分数必定是很高的。所以,选材要新,论点更要新。你可以先假设别人都会有哪些观点,之后你偏不用它们,而立下一个鲜明崭新的,这同样会使你的作文受到赏识。
至于新的形式,那更是多种多样,只要你肯动脑筋,不愁没有,即使稀奇古怪的形式也不妨大胆地试一试。写文章,尤其是标新立异的文章,勇气与信心很重要哦。
这,就是老师们倡导的备书写。
当然,中考作文扬朝气,勤创新不仅仅限于此,因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情趣、爱好、愿望,这就决定了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同样,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体验。个人独到的体验,其实是我们中考作文思想的触角透过生活琐碎的表象深入到复杂的深层,透视出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而这些东西一旦被赋予在中考作文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内核,对评卷老师势必产生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是冲击力,对这篇中考作文势必注入勃勃朝气,形式势必不断翻新。
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所在,如果同学们能做到“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