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瑞方
●素材展示
6月5日清晨,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
《新闻联播》演播室里,有一张黑皮椅就是罗京的座位。张泉灵拿着一本被翻烂了的词典,说:“罗京的业务能力在中央台是有口皆碑的,对他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他的座位底下,永远会摆着一本汉语词典,这是第5版,就是这一本,都被翻烂了。”
罗老师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播音组的办公室,非常小,40平米的办公室要容纳30个播音员。为了节省地方和方便大家业务交流,即便是播音主持界的大腕也没有办公桌,罗京也不例外。罗京生病以来,他的私人物品谁都没有动过,因为他总是说,养一养,就回来工作。
今年2月7日,罗京转入307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4个月。解放军307医院移植科主任陈虎惋惜地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以后,他的肿瘤达到了完全缓解,而且开始也给了我们希望,可是只持续了3个月就复发了,非常可惜。复发了以后,肿瘤进展的速度很快,最终还是因为肿瘤去世了。”
住院期间,罗京坚强面对病痛,在病中给医护人员写了四个字:“全力配合”。被医护人员称为最坚强的病人。主治医生透露罗京当时口腔溃疡都比别人重,吃饭喝水说话都一直疼得很厉害。307医院移植科护士邢桂芝还清晰地记得罗京强忍疼痛坚持服药的情景:“喝一口水,疼的表情都是把眉毛纠结在一起,我们就给他配了麻药,漱完口之后再吃药、吃饭。每顿药他都没有落下,其他的病人都没办法这样坚持。”
●运用方向
敬业坚强生命
●拓展延伸
诚如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所言:“镜头上的罗京老师很庄重,生活里他却总是在笑。他爱唱歌能唱戏。罗老师说等我养养来参加五十一年庆典。如今,他虽然不能来参加下一个庆典,但是中央台的荣誉史上,观众的记忆里却一定有他的名字……”是的,一个人不会永远活在世上,但可以将自己永远铭记在一个集体的荣誉薄上,他也可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和感染其他人,罗京就是这样一个人。
罗京的英年早逝固然有诸多遗憾,但他对工作和播音事业的贡献无法用物质衡量,他对事业孜孜追求,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热爱,其高尚的个人情操和良好品格都将是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也将是一笔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最美“修车匠”
●素材展示
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园里面有一家“奇·骑车行”,主营自行车租赁和维修,在整个藕塘职教园区都很有知名度。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家车行的“主人”竟然是一名23岁的在校女大学生,一位自行车的维修高手。小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高挑,漂亮大方,可大学生、美女这些词汇怎么也和修车挂不上关系。
自从爱上修车之后,她整天和油污、机械打交道,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被大家称为大学里的最美“修车匠”。
小姚家庭条件不好,她理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大学三年来基本上没有向家里伸手要过钱,学校虽然帮助申请了助学贷款,但平常的生活费却成了大问题。大一的时候,她就利用课外时间在外面打工,发过传单,做过家教,做过酒店的服务员和饮料促销员。听说去学校食堂打工可以提供“免费餐”的消息,她便申请去学校食堂刷盘子、打饭,一干就是大半年。
大二的时候,由于经常要出去打工,没有出行工具,想买自行车又觉得太贵,就想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挖掘商机。有了这种想法后,她便向同学东挪西凑了6000块钱,在校园里开始了自己的“老板生涯”。父母闻听此事,坚决不同意。班主任老师也找到她,希望她能好好考虑一下,不要一时冲动。执著的她认为自行车一方面不会积压,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刚开始启动资金少,只购进了20辆自行车,现在她已经有固定自行车60多辆,还购进了3辆电动车和一辆双人车。她还在学校里雇了两名男大学生做帮手,除去开工资和日常开销,现在一个月有了1000多块钱的利润了。
●运用方向
敬业坚强自力更生创业大学生青年理想
●拓展延伸
“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以前有人这样形容某些大学生就业时的矛盾心理。近年来,关于“地摊王”、“修鞋王”等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接连被媒体报道。摆地摊摆出上千万元资产、修鞋每年修出数十万元利润、卖猪肉卖出连锁肉店……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看,没有一个人是一成不变从事一个工作直到终老的。大学生毕业第一份工作选择搓澡,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就干这样的工作,这只是他们职业发展的起点。
再说,有这样一段经历也很可能对未来的人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在西方,父母从不会要求孩子一毕业就获得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位,富人的小孩从小在街边为人擦皮鞋,在餐厅当洗碗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袁隆平:精神首富
●素材展示
4月底,袁隆平担任主任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袁隆平事后感慨,参加这个会议,他是受之有愧的,国家给他的荣誉太高了,把他抬得太高了以后,他就觉得不怎么舒服。那天会议的主席台上,不但有劳模代表,还有国家领导人,“我的旁边就是习近平呀。”袁隆平坚持认为,“人啊,不要太出名,你爬得太高,掉下来会摔死的。”
近几年,可称得上多才多艺的袁隆平,不时会被邀参与娱乐节目、少儿节目的拍摄,有调查显示,袁隆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甚至高过了当红的演艺明星。
5月4日,湖南卫视《成人礼2009》播出,令人惊讶的是,在前期的票选嘉宾环节,节目组发现90后并非盲目追星,最受孩子们青睐的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远远盖过了林俊杰、周杰伦。在袁隆平看来,如果年轻人喜欢他,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起到教育与示范作用的话,他是愿意全情参与的。
对外界有关袁隆平身价达1008亿的评估,爽朗的他哈哈大笑之余,干脆将自己定义为“湖南的精神首富”或者“中国的精神首富”。现实生活中,乐观豁达的袁隆平极尽节俭。他说,自己每年的总收入大致在30万元,这些钱对他来说已经相当富裕,“自己花不了。”
每月的花销除了抽烟,袁隆平大部分支出用于资助穷苦的农民和学生,这项支出每年都要有几万元。
与低调的个人生活不同,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曾被广泛关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此前表述,袁隆平的落选实属“历史的遗憾”。2007年4月29日,“落选”中科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全票通过,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并再度引发媒体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质疑与批判。要知道,在全球,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只有18名,中国在美国科学院作为外籍院士的,两岸三地总计6人。如今,袁隆平依旧未能被中国科学院接纳为院士。
●运用方向
名利金钱榜样精神财富
●拓展延伸
作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无论其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就是在这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却泰然处之,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始终坚守着自己无“奢望”的人生真谛,默默无闻地耕耘在那惠及世界的伟大事业中。
由袁隆平的无“奢望”,不禁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人,他们为了所谓的名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良知。而既使是一向以纯洁著称的学术界、科学界也不能幸免,剽窃、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人或许得到名与利,却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操守和尊严。较之于袁隆平的无“奢望”,他们理当汗颜和羞耻。
名人的差钱与不差钱
●素材展示
一、女主持倪萍的收入在众多文娱明星里肯定不算多,顶多属于中流水平。因为她不能像歌星、笑星、影星们四处走穴、商演,演过的影视剧屈指可数,做过的广告也就那么几回,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她养活,收入多少大体上可以估算出来。但倪萍又是个慷慨大方的人,去年为汶川大地震捐款时,本来,依她的经济实力,捐个十万八万就不算少了。可她一下子就捐出了100万,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也让那些比她收入多得多,捐款却比她少得多的明星脸上很是挂不住。
在日前上海举行的2009新娱乐慈善群星会上,主持人又曝出一个秘密,倪萍在此之前还曾分别向母亲水窖和青少年基金捐出过两个100万,而且认养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倪萍不好意思地说:“本来做点好事是不应该让人们知道的,今天我却站在了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上,就好像是拿着高音喇叭在广播,对此我感到非常地惭愧。”主持人问她:你为什么捐那么多?原以为她会慷慨陈词、微言大义地说上一大套——她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资格,但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说了,应该的,因为挣得多,谢谢大家!”
二、著名学者余秋雨近日遭遇网上一篇博文炮轰,博文的作者是曾经与余秋雨打过名誉官司的“老冤家”萧夏林。萧夏林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属“虚构捐款”。萧夏林比较了去年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四家媒体关于余秋雨捐款的同源报道后认为,由这四篇报道可以确定,余秋雨及他所担任名誉董事长的某文化公司当时实际一共只捐款6万元,而并非余秋雨自己所默认的捐款20万元。
●运用方向
名利金钱慈善榜样道德
●拓展延伸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一个人25岁以前的容貌靠父母遗传,一个人25岁以后的容貌则靠自己努力,既靠化妆、美容来保持,更靠善举懿德来滋养。倪萍曾经美丽过,在央视的转播大厅里,在《美丽的大脚》影片中,那多半得益于天生丽质,被父母所赐;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倪萍,虽然韶华难留,但当她素面朝天地站在慈善群星会的舞台上,谦恭而羞涩地对主持人连连摆手:不差钱、不差钱!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已经美丽不再的女主持还是那样地端庄、美丽——这种美丽与年龄无关,可以保持很久、很久。
与其钻墙打洞、窥视关心倪萍婚变的轶闻,不如好好关注、品味一下倪萍的“不差钱”!
他们为何道歉
●素材展示
广州甲型H1N1流感患者“准新郎”李某出院了,在出院时他特地通过医院给公众留下了一封道歉信,对自己的疏忽大意给公众造成的影响及不便深表歉意。此前,不少网友提出,李某已知自己身体不适,却仍带病拍摄婚纱照,多次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并导致两人被传染,是缺乏公德心的表现。有网民甚至将其“封”为“李染染”。
之前,内地首例“甲流”患者包雪阳和之后的山东患者吕某,在治愈出院后都采取了同一种做法,就是向公众道歉。相较于前二者,看起来李某似乎更有道歉的必要,因为他将病毒传染给了两位与他接触的化妆师。
●运用方向
道歉社会公德宽容
●拓展延伸
作为受害者,甲流患者之所以作出公开道歉的举动,一方面是个体情感的需要,他们想以道歉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缓解内在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于外界的指责,也来自于个体的自省——为自己的疏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而过意不去;另一方面也是公民责任的体现。道歉是一种提醒,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它提醒别人,防控甲型H1N1流感,需要政府层面的防控体系,也需要每一个公民承担起个体的防控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那个“小丁”悄悄去了
●素材展示
5月26日,那个笔名“小丁”的人悄悄地走了。此前,丁聪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过这么句话:“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从16岁到93岁,丁聪做这件“事”的时间跨度长达77年。其父丁悚,亦即“老丁”,也是我国漫画界的先驱。丁悚起先是反对丁聪画漫画的,理由是养不活人。而等丁聪真正靠漫画立足社会时,他却采取了父亲当年同样的态度,而且延及他的孙子。促使丁聪违拗父亲期望、执意拿起画笔的原因,既有其童真的一面,也有深受家庭环境熏陶的因素,其实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以讽刺为生存根基的漫画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题材本就丰厚。也正因为他所画的漫画深深刺痛当时的时弊,很快便上了当局的黑名单,在新中国成立前两年即1947年,他不得不移师香港。也就在这年,丁聪画出了针砭时局的《现实图》。这幅漫画画出了反动统治下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实,在社会上影响深远,更成为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多年后,在《我的漫画生活》一书新闻发布会上,丁聪选择《现实图》作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漫画。漫画最早是以插图形象示人的,这也是丁聪的强项之一。
与幽默漫画如日中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么些年来,漫画的讽刺功能很难走出夹缝生存的尴尬处境。丁聪并不反对漫画的幽默特色,但他个人极力推崇的却是讽刺,认为只有保持讽刺的凌利锋芒,才能刺痛那些麻木的神经,警醒当事者。丁聪的漫画个性独特、清晰、细腻、有深度。尤其是他的许多漫画不用看标题,大意便可了然于胸,叫人忍俊不禁。
丁聪被推进手术室后,肚子上开了一刀,足有一尺长。手术从上午8时进行到下午2时,最后缝了20针。丁聪说:“本来是个活蹦乱跳的人,如今开了膛、破了肚,变成病号了。”话是这么说,但他内心对医生却十分感激,只是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医生为了我,拿着手术刀,站了大半天,连午饭都没有吃上……”
丁聪走了,他的那些漫画还在,在他执著的讽刺型漫画道路上,还有多少顽强的后继耕耘者?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运用方向
坚强乐观生命人生价值
●拓展延伸
丁聪是他那个时代群星璀璨的夜空中的一颗小星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知识界,确实有众多令人炫目的名字。他们成为了民族的瑰宝和骄傲,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薪火,滋养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相,以致没有他们,就无法谈论中国文化。丁聪是漫画大师,是名人,但一生却过着小人物的生活。他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堆满了书,已无立锥之地,不得不到外面租房创作,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在一个追星造星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对待自己的大师?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思考的话题。